苹果褐斑病的症状、正确诊断与防治关键技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04:02 3

摘要:苹果褐斑病又名绿缘褐斑病、斑枯病,中国最早于 1913 年在湖北省的苹果树上发现 ,由苹果盘二孢(Marssonina coronaria)侵染引起 ,是导致苹果树早期落叶的最主要病害,目前在中国苹果主产区均有发生,其中陕西、山东、河北、辽宁等地受害严重 。该

苹果褐斑病的症状、正确诊断与防治关键技术

徐晓厚等

苹果褐斑病又名绿缘褐斑病、斑枯病,中国最早于 1913 年在湖北省的苹果树上发现 ,由苹果盘二孢(Marssonina coronaria)侵染引起 ,是导致苹果树早期落叶的最主要病害,目前在中国苹果主产区均有发生,其中陕西、山东、河北、辽宁等地受害严重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流行年份可造成苹果树 7~9 月大量落叶,落叶率高达 30%~60%,病情严重的果园可达 80%以上 。目前中国的主栽品种,如富士、嘎拉等都对褐斑病敏感 ,若防治不及时,会导致苹果树 7~9 月大量落叶。褐斑病危害间接导致苹果果个变小、枝干日灼、秋季开花、树势衰弱,加重次年苹果大小年和枝干腐烂病发生。褐斑病还可危害果实,果实染病产生黑色斑点,失去商品价值,给生产造成经济损失。苹果褐斑病的田间症状复杂多样,不同地区、地块的症状表现不同,甚至会在同一果园、同一棵树上多种症状类型同时出现。尤其是近年来频发的苹果锈病、炭疽叶枯病、生理性焦叶症、黑点病,与褐斑病症状相似,误诊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的产区把其当作一种新病害。一直以来,唑类农药是防治苹果褐斑病的高效药剂 ,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但由于施用不科学,效果逐年降低 。对此,笔者对常见的 6 种苹果褐斑病类型进行总结,并介绍了苹果褐斑病病原菌显微形态鉴定方法,为正确诊断苹果褐斑病提供理论依据,针对苹果褐斑病发生规律及侵染特点,探索总结苹果褐斑病化学防治的关键技术。

1 苹果褐斑病的症状特征

苹果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发生时还可危害叶柄和果实。

1.1 叶片感病症状

一般先从树冠下部和内膛的新梢基部叶片(老叶片)开始发病。发病初期,叶片出现 0.2~0.5 mm褐色圆形病斑,边缘不整齐,随着病斑扩大,2~3周后病叶变黄脱落,但病斑四周多数保持绿色。发病后期病斑表面产生小黑点(分生孢子盘),有的还会产生黑褐色的针芒状纹线(菌索)。叶片的症状变化较大,因品种、地区、气候、发病部位、发病时期的不同,主要表现为 6 种类型:针芒型、同心轮纹型、混合型、斑点型、褐斑型、叶枯型。其中前 3 种类型介绍很多 ,后 3 种类型是笔者在基层技术指导过程中发现诊断的新症状类型。多种症状可出现在同一地区、同一品种、同一植株甚至同一叶片上。

针芒型。病斑成针芒状向外扩展,无固定的形状和边缘,病斑小,数量多,常遍布整个叶片,后期叶片逐渐变黄,病部周围仍保持绿色。病斑形成大量纹线,呈放射状扩展,小黑点散生(图 1)。此症状常与治愈后的锈病发生混淆,因治愈后的锈病叶片背面不产生细管状物,5 月下旬也变黄脱落,但锈病病斑处组织明显增生变厚,而且发病时间比褐斑病早 30 d 左右。

图 1 苹果褐斑病针芒型症状

同心轮纹型。病菌从侵染点向四周均匀扩展,形成圆形褐色病斑,边缘清晰,后期病斑直径扩大为 1~2.5 cm,病斑周缘仍保持有绿色晕圈,纹线不明显,小黑点呈同心轮纹状排列(图 2)。此症状常与轮斑病发生混淆,二者区别是轮斑病多从叶缘开始发病,后期病斑产生黑色霉层。

图 2 苹果褐斑病同心轮纹型症状

混合型。上述两种类型的病斑混合发生,病菌侵染初期不形成菌索,后期形成菌索,不规则扩展,病斑大,小黑点散生。

斑点型。病菌侵染新梢顶端幼嫩叶片,产生几个至几十个褐色圆形斑点,直径 1.5~4 mm,病斑中央有 1~2 个凸起油亮的小黑点。此为褐斑病侵染嫩叶发病初期的典型症状(图 3)。

图 3 苹果褐斑病斑点型症状

褐斑型。叶片产生多个大中型病斑,病斑浅褐色至灰褐色,发病初期正面产生少量小黑点,后期小黑点数量增加,但排列无规律,不呈同心轮纹状(图 4)。

图 4 苹果褐斑病褐斑型症状

叶枯型。由叶缘产生多个大的褐斑,随病斑扩展相互交接,叶片呈焦枯状。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小黑点,不呈轮纹状排列。病叶呈叶枯状(图 5)。此症状与生理性焦叶易发生混淆,区别在于焦叶是因高温高湿导致的生理性病害,无病症产生。

图 5 苹果褐斑病叶枯型症状

1.2 叶柄感病症状

叶柄感病后,产生黑褐色长圆形病斑,常常导致叶片枯死。

1.3 果实感病症状

褐斑病侵染果实的情况并不常见,一般仅出现在叶片大量感染褐斑病的树上,尤其是不套袋的晚熟苹果品种。一般在果实生长后期开始发病。

果实感病初期形成淡褐色小斑点,一个果实上有一至十几个病斑。病斑在果面分布不定,果顶、果柄周围、果面均有发生,果实阳面分布明显的多于阴面。后期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椭圆形黑色病斑,略凹陷,直径 6~12 mm,边缘整齐,表面散生许多凸起的小黑点(图 6,图 7)。病斑果肉褐色,海绵状,多限于皮下浅层果肉组织,很少向内外继续扩展。此症状常与套袋苹果黑点病发生混淆,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黑点病发病部位集中于萼洼周边,而褐斑病发病部位不固定。

图 6 苹果果实褐斑病症状

图 7 苹果果实褐斑病放大的小黑点

2 褐斑病病原菌鉴定

为准确诊断褐斑病病原菌,可在显微镜下对病原菌形态进行鉴定。徒手切片制作方法:用刀片刮取叶片或果实上的小黑点和菌索,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轻轻盖上盖玻片,在 400~640 倍的生物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测量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的形状、颜色、大小等,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进行鉴定。对病症不明显的叶片应先保湿培养。

苹果褐斑病病菌包括无性型和有性型,无性型世代为苹果盘二孢[Marssonina coronaria(Ellis etDavis)Davis],异名[Marssonina mali(P. Henn.)Ito],在自然条件下比较常见,属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盘二孢属。分生孢子盘埋生于叶片表皮下,多着生在黑色菌索的分叉处,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大小 108~306 μm×45~50 μm。分生孢子梗无色,单生,棍棒状,15~20 μm×3~4 μm。分生孢子生于顶端,多数为无色双胞,11~25 μm×4.6~7.4 μm,上孢大而圆,下孢窄而尖,每孢内有 2~4 个油球,分隔处缢缩,形似葫芦。有的叶片上分生孢子中约 1/3数量的为单孢,大小 7.4~14.8 μm×4.9~12.4 μm,单孢子近椭圆形,有的一端平截,内有 1~4 个油球(图 8)。

苹 果 褐 斑 病 有 性 型 世 代 为 苹 果 双 壳 菌(Diplocarpon mali Harada et Sawamura),属子囊菌亚门柔囊菌目双壳孢属,在自然界很少见,国内仅在云南省、山东省发现。子囊盘在越冬病叶上形成,肉质,盘状,大小 120~220 μm×100~150 μm,子囊棍棒形,有囊盖,栅状排列,大小40~78μm×12~18 μm,内有 8 个双孢无色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长椭圆形,一端略弯曲,大小 21~33 μm×4~6 μm 。

图 8 苹果褐斑病苹果盘二孢菌的分生孢子

3 褐斑病田间诊断要点

在北方地区,一般年份苹果褐斑病于 6 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9 月为发病高峰期。从染病到落叶至少需要 2 周以上,南方产区发病提前 1 个月左右。发病部位新梢基部及树冠内部的老叶片先发病,慢慢扩展至新梢中上部及树冠外围幼嫩叶片。几乎所有苹果品种均可感染褐斑病。症状特点,叶片病斑暗褐色,四周常有 1~2 mm 宽的绿色晕圈,后期叶片变黄脱落。病斑一般都会产生小黑点,使用放大镜观察,小黑点数量 1~100 个不等。水源充沛的平地果园叶片多会产生黑色线条状的菌索,菌索透过阳光观察或放大观察比较明显。调查发现,山区干旱少雨的果园,只产生小黑点,菌索形成的少。

4 褐斑病发病规律

苹果褐斑病病菌主要以菌丝、菌索、拟分生孢子盘或子囊盘在病叶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子囊孢子或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以子囊孢子为主) 。当日均温接近或超过 15 ℃时,遇 24 h 以上的阴雨过程,越冬后的病菌就产生子囊孢子 。初侵染期(谢花后 15~40 d)较长,期间单次雨量大于20mm、使叶片结露超过 24 h 的降雨可导致大量的褐斑病菌侵染 。病菌孢子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多从叶片正面直接侵入。先是侵染新梢基部和树冠内膛老叶片,慢慢向顶端和外围扩展。

褐斑病发病适宜温度 20~25 ℃,苹果褐斑病在富士苹果叶片上的平均潜育期为 23.8 d,最短潜育期为 8~20 d,平均为 13.6 d,最长 60 d,温度高潜育期短,发病急 。初发病后,病斑形成的分生孢子可反复再侵染。

苹果褐斑病发病期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辽宁及河北产区,从 6 月末至 7 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下旬至 8 月为发病盛期;胶东半岛一般从 6 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9 月为发病高峰;黄河故道 5 月中下旬开始发病从发病,7~8 月为发病盛期;云南、四川地区,5 月上中旬开始发病,6 月下旬进入发病盛期 。褐斑病从发病到病叶脱落需 13~55 d。影响褐斑病发生迟早及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是湿度,雨季来临早、降雨量大、降雨次数多的年份或地区发生重;靠近湖泊、河流、水库及四周环山的地块,果园湿度大发病重;栽植过密、修剪不到位导致树冠通风透光条件差的果园发病重;此外树势弱、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果园及管理粗放、喷药少的果园,褐斑病发生重。

5 褐斑病防控对策

褐斑病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根据上年褐斑病发生状况和当年气象条件(尤其是降雨量),按需、适时、精准的的喷施药剂,雨前以波尔多液等保护剂为主,雨后保护内吸药剂混合使用,可有效控制褐斑病的发生与危害。

5.1 农业防治

一是搞好果园卫生。秋季苹果落叶后,彻底清除果园内和周边的落叶,深埋或烧毁,减少越冬病原菌数量。发病初期,摘除零星发病的叶片或剪除有病叶片的枝条,带出园外,减少再侵染的病原菌。二是改善果园透风透光条件。密闭果园冬季修剪适当加大 5%~10%修剪量,5~8 月进行 2 次夏剪,疏除过密的徒长枝、并生枝、背上枝、竞争枝,降低果园湿度,减少病害发生。三是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加强土肥水综合管理,增施有机肥,加大套袋后氨基酸、磷酸二氢钾叶面肥的喷施,提高树体营养水平;合理负载,科学疏花疏果,弱树减少留果量,增强树体抵抗病害入侵的能力 。

5.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效果取决于首次喷药时间、农药选择、单位面积喷水量、全年防治次数 4 个关键因素。

首次喷药时间。褐斑病初侵染的时间,是全年防治的第 1 个关键期,也是生长期首次喷药时间。山东地区富士品种一般在 5 月下旬~6 月上旬开始第 1 次喷药预防。在上年褐斑病发生较重、苹果谢花后降雨次数多、雨量较大的年份及苹果物候期早的地区,首次喷药时间提前至 5 月中旬。

科学选择农药。雨季以波尔多液为主,其他时间以常规杀菌剂为主。一般雨前喷施保护性杀菌剂,雨后内吸性或保护性杀菌剂混合使用,利用内吸性药剂的渗透传导优势,结合保护性药剂的表面覆盖作用,提升防病效果。套袋前谨慎使用铜制剂,以免刺激果面产生果锈。常用保护性杀菌剂有波尔多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2 000 倍、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等。波尔多液在雨季是很好的保护性杀菌剂,耐雨水冲刷,持续期长。内吸性杀菌剂有40%氯氟醚菌唑悬浮剂3 000倍、43%戊唑醇悬浮剂2000倍、40%氟硅唑乳油4 000倍液等。复配制剂效果较好的有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 3000倍、40%氯氟醚·吡唑酯悬浮剂2 500倍、12%苯甲·氟酰胺悬浮剂1500倍、40%苯甲·吡唑悬浮剂2000 倍、40%二氰·吡唑酯悬浮剂1 500倍液 。

单位面积用水量。果园农药用量通常按照“使用倍数”进行换算,在倍数一定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喷水量越多,则农药用量越大,药效相对越好。单位面积用水量的原则是保证树冠上下、内外的叶片、果实和枝干正反面均匀着药,且药液无大量流失。具体用水量标准要依据苹果种植模式、树龄、树高、喷药器械等综合而定。一般盛果期的矮砧密植园,谢花 40 d 后喷施,建议每 666.7 m 2 用水量,采用通用型风送式迷雾机为 120~150 kg,采用高压机动喷雾器(药泵)为 175~225 kg;盛果期乔化稀植苹果园,药泵 250~300 kg。初果期的树谢花后40 d 内喷药,用水量可适当减少 20%~30%。

全年防治次数。褐斑病全年药物防治次数依产区降雨量、历年发病程度及果园密闭程度而定。年降雨量低于 500 mm 的地区一般每年喷 2~3 次,其中雨季喷 1 次自配的波尔多液即可;降雨量在 600~800 mm 的地区喷 3~4 次,建议雨季间隔 15~20 d喷 2 次波尔多液;降雨量在 800 mm 以上地区喷 5~6 次,建议喷 3 次波尔多液。历年发病轻的地区、干旱的年份可适当减少施药次数。自配的波尔多液持效期约 20 d,而常规杀菌剂有效期 10~15 d。果园通风透光良好的可适当延长喷药间隔期,相反,果园严重郁闭,应缩短间隔期,增加防治次数。

来源:青钱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