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月二十九号上午九点十七分,邵阳大祥区雨溪镇的施工工地上,挖掘机司机老郑正操纵着铁臂清表。当铁斗重重落下时,一声沉闷的碰撞声突然传来,既不是撞上硬土的脆响,也不是碰到石块的锐鸣,倒像两个厚实的物件在暗处较劲,震得他握着操纵杆的手微微发麻。
八月二十九号上午九点十七分,邵阳大祥区雨溪镇的施工工地上,挖掘机司机老郑正操纵着铁臂清表。当铁斗重重落下时,一声沉闷的碰撞声突然传来,既不是撞上硬土的脆响,也不是碰到石块的锐鸣,倒像两个厚实的物件在暗处较劲,震得他握着操纵杆的手微微发麻。
老郑探头往下看,翻起的黄土里裹着一块灰青色的东西,巴掌宽的纹路嵌在石头上,像极了某种甲壳的鳞片。他喊来工友,有人递过矿泉水瓶,对着那东西冲了冲——泥土剥落的瞬间,四只粗壮的石脚从底下探出来,脚背深陷的绳印像被勒了几百年,顺着石脚往上看,一个昂着头、收着尾的大家伙慢慢显露出轮廓。
“这不是普通石龟!”围观的村民里有人喊了一声。半小时后,邵阳市考古所的副所长李牧带着三个技工赶到,他蹲在泥地里,先用竹签一点点剔掉浮土,又拿软毛刷轻轻扫过石面。两个小时过去,那东西的全貌渐渐清晰:2.7米长的身子,背甲微微隆起,脖子两侧刻着火焰状的鬃毛,最显眼的是后背那道18厘米深、46厘米宽的凹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赑屃,传说中龙的第六子,专爱驮碑的“大力士”。
现场找来磅秤一称,连石带“龟”共3012斤,和村民口中“河底有只三千斤的大乌龟”的老说法几乎不差。李牧摸着赑屃背甲中间一道浅浅的槽,对围过来的人说:“这叫‘穿鼻’,当年工匠用绳子从这儿穿过去,把石碑吊进凹槽,再灌上石灰浆固定。”槽壁上还留着淡淡的铁锈印,像谁在石头上划了道痕,让人想起几百年前,一群汉子喊着号子抬石碑的场景。
要把这三千多斤的大家伙吊上来可不容易。施工队调来了两辆50吨的吊车,钢丝绳从赑屃底下兜过时,文保人员特意往绳下塞了层海绵:“别勒着它。”下午三点四十六分,吊臂缓缓升起,阳光扫过石身,那些鳞片纹路泛着冷光,像披了层铠甲。围观的人挤得里三层外三层,有人举着手机直播,有人双手合十念叨着“回家了”,一个穿校服的小姑娘扯着妈妈的手说:“它脖子歪着,是不是吊绳勒得不舒服呀?”
这话恰好说到了点子上。赑屃的头确实微微往左偏,李牧后来解释:“当年吊碑时,绳子可能蹭到了头部,石匠就顺势把脖子雕得歪了点,既躲开了绳子,又添了股憨劲儿。”这藏在细节里的巧思,像老匠人把心思刻进石头,等着几百年后的人来发现。
落到事先铺好的橡胶垫上时,石面温度已经升到42度。文保人员赶紧用纯净水喷淋降温,红外测温枪盯着数字往下掉,直到29度才停手。李牧蹲在赑屃的头边,用棉签蘸着蒸馏水,一点点清理它鼻孔里的泥沙,嘴里小声念叨:“别急,慢慢‘呼吸’。”那一瞬间,仿佛时间突然折叠,回到了明朝的资江码头,当年的石匠蹲在刚雕好的赑屃前,或许也这样轻声细语。
当天夜里,赑屃被运到了邵阳市博物馆的地下库房。地磅再称,还是3012斤,误差不到两公斤。库房里恒温20度,湿度55%,它躺在防震托盘上,背上的凹槽里还留着半截碑座的榫头。李牧摸着那截断榫,突然想起《宝庆府志》里的记载:明朝嘉靖三十五年,知府陆柬为表彰乡贤刘必达捐钱修堤坝,在资江岸边立了“德政碑”,清朝初年发大水,碑亭被冲毁,石龟也“仆于江岸,寻失所在”。“这榫头,怕是当年被洪水冲断的。”他喃喃自语,“刘必达的后人,说不定就在邵阳哪栋楼里刷手机,压根不知道祖宗的功德石,已经悄悄回来了。”
第二天,省考古研究院的扫描团队来了。三维激光以0.1毫米的精度扫过石身,数据传到长沙的实验室后,电脑屏幕上突然显现出一道藏在鳞片里的刻痕:“匠人周福海,万历二年六月”。原来嘉靖年间的石碑在万历初年因水灾损坏,这只赑屃被重新启用,碑座也改了刻痕。这段“二次上岗”的往事,连府志里都没记,石头自己却默默存了近五百年。
消息传开后,抖音上“邵阳3000斤石龟”的话题一夜之间播放量破了两千万。有人留言:“小时候爷爷说河底有驮碑的大乌龟,我总以为是哄小孩的”;也有人担心:“会不会被拉去外地展览,再也回不了邵阳?”市文旅局很快回应:等博物馆新馆建好,赑屃会在原地展出,市民可以免费参观。
考古队没停下脚步,在基坑周围开了探沟,又挖出四块碑身残片。其中一块刻着“……江堤八百丈,民感其德……”,和府志记载严丝合缝。残片边缘有火烧的痕迹,估计是清初打仗或是遭了雷劈。更巧的是,残碑与赑屃的榫卯接口严丝合缝,像六百年前分开时,特意留了个重逢的暗号。
八月三十一号,雨溪镇下起了小雨。那个挖出赑屃的基坑已经被填好,地上只剩一圈白色的警戒线。李牧撑着伞站在边上,手机弹出一条推送:“邵阳出土明代赑屃,或将改写资江治水史”。他抬头望向远处的资江,雨丝在江面上打出无数细圈,像那只石龟醒来时,轻轻抖掉的一身尘埃。
其实很多时候,老辈人口中的“传说”,不过是历史藏在民间的密码。这只三千斤的赑屃从土里爬出,不只是挖出了一件文物,更像是把邵阳人血脉里的记忆轻轻拍了拍:有些故事,石头记得,大地记得,终有一天,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到我们身边。
来源:千山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