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少女的暗恋故事,居然拿下了柏林金熊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1 04:00 3

摘要: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17岁的挪威女孩约汉妮对新来的法语女教师约汉娜一见钟情。这份突如其来的感情让原本内向的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漩涡。她开始以学习为借口频繁造访老师的公寓,然而,当她终于鼓起勇气试图触碰对方时,这段关系戛然而止。

一部讲述17岁少女暗恋日记的片子《梦》,居然拿下了今年柏林电影节最高荣誉——金熊奖。

这是挪威导演达格·约翰·豪格鲁德“性梦爱”三部曲的终章,与前作《性》《爱》共同构成了导演对当代挪威社会中亲密关系的全景式社会学观察。

少女的心动被拍得轻盈又细腻,很难相信这出自一个61岁的男性导演之手。

01

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17岁的挪威女孩约汉妮对新来的法语女教师约汉娜一见钟情。这份突如其来的感情让原本内向的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漩涡。她开始以学习为借口频繁造访老师的公寓,然而,当她终于鼓起勇气试图触碰对方时,这段关系戛然而止。

为了记录这段感情,约汉妮把整个经历写成了一份90页的手稿。她先将手稿交给祖母,祖母被文字中细腻的情感描述打动,又把书稿递给了她的母亲。

起初,母亲对内容感到震惊,认为这是老师的不当行为,甚至曾考虑追究老师和学校的责任;但读下去后,她也被女儿那青涩却真实的触动人心的笔触所打动。

两人不仅没有责备约汉妮,反而积极鼓励她将其故事出版成书。于是,原本属于个人的情感体验演变为家庭内部的激烈讨论,最终上升为关于文学价值与道德边界的公共议题。

导演豪格鲁德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未将故事简化为对“禁忌之恋”的道德审判,而是通过多层叙事探讨更复杂的命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记忆与虚构的界限,以及不同世代女性对爱情、性与身份认同的理解差异。

《梦》采用大量的旁白和对话,在110分钟的时长里,视觉奇观寥寥,取而代之的是密集的语言交锋与心理刻画——这让影片更像一部被影像化的小说,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视觉奇观电影。

影像在片中成为了现实与小说、私密与公共、真实与伪构、口述与书写之间的媒介,个体的体验逐步转化为集体事件。

影片的摄影也值得称道。摄影师塞西莉·塞梅茨用一种克制而诗意的镜头语言,捕捉了奥斯陆冬日的独特氛围。被雪覆盖的街道、现代化的玻璃建筑以及传统的挪威木屋,共同构成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景观。

特别是约汉妮夜晚穿越城市走向老师公寓的段落,霓虹灯光与雪花交织,现代建筑的冷峻线条与少女内心的炽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强烈的视觉张力让人联想到《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中的奥斯陆,同样美丽,又带着隐隐的哀愁。

02

在《梦》这部几乎没有男性角色的电影中,导演豪格鲁德构建了一个纯女性的叙事场域,让三代女性的声音得以充分展开。这不仅是关于初恋的个人故事,更是一幅关于女性主义代际跃迁的细腻画卷。

通过祖母、母亲与约汉妮三个人物的互动,影片呈现了从激进抗争到身份政治再到流动认同的女性主义发展轨迹。这种代际对话,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更像一次互相拷问,最终汇成一条关于声音、记忆与自我认同的叙事线索。

祖母代表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激进女权主义者,那个通过街头抗争和激烈辩论将女性从父权制枷锁中解放出来的一代。在影片中,她是一个充满矛盾张力的人物。

她毫不避讳性话题,在森林散步时坦然谈论身体欲望。这种对性和欲望的坦诚态度,正是那一代女权主义者努力争取的成果:打破禁忌,让女性的欲望获得正当性。然而,当回到室内的私密空间,面对孙女的真实情感困境时,祖母却变得拘谨和回避。先前对孙女文学才华直接而热烈的称赞一扫而空。

这种公共话语与私人情感之间的裂隙,恰恰暴露了那一代人在实践中的局限——她们能为集体呐喊,却不一定擅长处理个体情感。

母亲克里斯汀则完美体现了第二代女性主义者的特征:受过良好教育、事业有成的职业女性,永远在用最新的理论武装自己。这种反应看似开明,实则暴露了当代女性主义的某种困境:过度的理论化和标签化反而可能压抑真实的情感体验。

她急于将女儿的个人经历政治化、商品化,却忽视了约汉妮作为个体的困惑和痛苦。克里斯汀的形象也反映了新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特点:将个人成功等同于女性解放,将市场价值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而约汉妮则是年轻一代的代表:她拒绝被既定的标签套牢,强调个人体验和情感交流。对她而言,重要的不是被如何分类,而是这些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感受本身——这既是对过度概念化的一种反抗,也指向当代身份政治之外更为细腻的自我觉察。

正是在约汉妮那些私密而细腻的文字中,三代女性似乎回到了最原初的情感状态。祖母与母亲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回顾过往对爱情与性的记忆与思考。在那一刻,所有标签暂时被放下。

而围绕约汉妮所勾连出的一切如同多米诺骨牌般的事件,都让人惊叹于挪威的社会开放程度。比如祖母和母亲自然地接受了她的感情取向;约汉妮拒绝再与老师见面时,母亲出面处理后续事宜。

所有这些叙事线索汇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既轻盈又深刻的观感:生活并非单一的道德困局,而更像在旷野中行走,时而孤独,时而被暖意环绕。

03

影片中的这段师生关系触及了女性主义讨论中的权力议题,不过当权力关系中的双方都是女性时,传统的性别权力分析框架暴露出其局限性。

老师约汉娜在影片中始终是一个模糊的存在:她既可能是权力的滥用者,也可能是被学生的强烈情感所困扰的受害者。

透过约汉妮的叙述去看约汉娜时,她显得如此美丽温柔,让人忍不住靠近。电影的画面和声音也在引诱我们放下道德判断,去承认一场爱情的发生——即便约汉娜作为一个成年人有责任与学生之间保持明确的距离。

然而,现实中的约汉娜却告诉约汉妮的母亲,约汉妮对她的接近是性骚扰,自己并不是老师,没有教师资格证。

此时,叙事从私密的内心独白回到公共的判断场域:一个人为情夜不能寐时,另一人却在伦理与责任之间权衡利弊,感情的灰色地带便显得尤为复杂。

或许约汉娜在揣着明白装糊涂,或许是约汉妮一意孤行,或许两人只是师生关系从未越界。不过该片拒绝给出明确的道德判断,而是将这种暧昧性作为现实的一部分呈现出来。

影片的结尾尤其令人回味。在经历了出版的挫折、与老师的对质,以及家人的各种解读后,约汉妮在心理咨询结束后偶遇了曾有一面之缘的女性,两个人的目光相遇,新的可能性似乎正在展开。

这个开放式的结尾暗示着,尽管初恋可能会幻灭,尽管情感可能被误解、被标签化、被商品化,但爱的能力和渴望始终存在,生活总会继续。

《梦》最终获得金熊奖,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电影节的偏好:比起形式上的创新和视觉上的震撼,评委们更看重作品的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一部温柔地探讨爱与理解的电影,能为观众提供情感与思考的慰藉。

这或许是《梦》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这个复杂而分裂的世界中,记录和分享真实的情感体验,保持对他人经验的好奇和尊重,避免简单的判断和归类。这些看似平凡的东西,恰好正是当下稀缺珍贵的品质。

枕云

责编 柴颖瑞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