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25%简历造假,中国式自恋怎样让社会陷入危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5 16:20 2

摘要:在古希腊那悠远的神话长河中,那喀索斯被自己水中的倒影深深吸引,最终溺亡,而水仙花在他消逝之地悄然绽放。这个故事,宛如一颗种子,播下了“自恋”的概念,将过度的自我沉迷与这一词汇紧密相连。

在古希腊那悠远的神话长河中,那喀索斯被自己水中的倒影深深吸引,最终溺亡,而水仙花在他消逝之地悄然绽放。这个故事,宛如一颗种子,播下了“自恋”的概念,将过度的自我沉迷与这一词汇紧密相连。

时光奔腾至当下,自恋早已走出神话的虚幻,成为心理学领域深入剖析的对象。

心理学视域中的自恋,是一种膨胀且浮夸的自我认知。自恋者常常自视甚高,坚信自己在容貌、智慧以及重要性等方面远超常人,进而理直气壮地要求特殊待遇。

心理学家将自恋人格特质细致划分为浮夸型与脆弱型,更有极端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如同阴霾笼罩着部分人群。

在中国,社会快速变迁让自恋现象独具特点。中科院心理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于2008年3月至2009年9月,耗时18个月开展大规模网络调查,收集了全国各地区、各社会经济层次,11岁到71岁人群的海量有效数据。

结果显示,年轻群体比年老群体、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经济富裕者比经济条件差者、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秉持个人主义价值观者比非个人主义者更自恋。

其中,独生、年轻、富有、生活在都市且持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人群,自恋程度尤为显著。

近三十年来,经济增长、城市化加速、独生子女政策推行以及个人主义价值观兴起等社会变革,有力提升了国民自恋水平,催生出多元的中国式自恋表现。

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为国人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广阔空间,却也成为自恋现象滋生的肥沃土壤。微博、抖音等平台上,无数用户热衷于发布精修自拍、奢华生活片段以及个人才艺展示等内容,只为在虚拟世界中收获他人的关注与点赞。

部分网红为了追求热度,更是通过夸张妆容、奇异穿搭和博眼球的言行,精心打造与众不同的“人设”,尽情享受众人的追捧。

数据显示,抖音每日发布的自拍视频数量数以千万计,点赞过万甚至十万的也不在少数,创作者们沉浸在他人的赞美声中,不断强化着自我中心意识。

在微博的热门话题里,与个人生活炫耀相关的话题阅读量常常轻松突破数亿,足见此类内容的受关注程度之高。

在消费主义浪潮下,中国消费者购物行为成为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的关键途径。

北京SKP、上海恒隆广场等一线城市高端商场里,奢侈品门店人来人往。市场调研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奢侈品消费市场,2023年中国消费者全球奢侈品消费额近4000亿元。

很多消费者购置名牌包包、限量服饰、高端电子产品,并非只为实用,更多是想彰显独特品味与经济实力。比如数万元名牌手袋,使用功能与普通包相差不大,却因品牌附加值与设计,成展示自我、获取艳羡的工具。

部分年轻人为买最新款苹果手机,节衣缩食甚至借贷,只为在朋友圈晒图获赞,在他们看来,这些商品是自我价值的外在标签。

随着职场竞争激烈,自我推销中出现过度自恋表现。企业面试时,部分求职者夸大业绩、美化经历。

智联招聘《2023年职场诚信调研报告》显示,约25%求职者简历有不同程度夸大,如虚报年限、夸大成果。工作中,有人过度强调个人贡献,像小张将团队APP升级优化功劳揽于自身,破坏合作氛围,暴露其自恋与缺乏协作问题。

自恋现象成因多样。家庭方面,独生子女政策下,家庭资源集中,过度宠溺普遍。孩子被捧为“小皇帝”“小公主”,犯错袒护,以自我为中心,习惯特殊对待,步入社会后易显出自恋特质。

文化层面,改革开放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渗透,与传统集体主义碰撞。市场经济强调个人价值与竞争,成功定义趋单一,物质财富、社会地位成重要标准。“精英文化”流行,社交媒体放大个人主义与消费主义,加速自恋文化传播。

教育领域,当前教育评价侧重成绩排名,忽视综合素质与品德培养。成绩优异学生受关注,学生视成绩为自我价值核心。高考竞争下,学生“刷题”且不愿分享资料,形成狭隘自我中心观念,进入社会后演变为自恋行为,过度关注个人利益,难以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过度自恋者难正确认识自己,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恋爱易感情破裂,职场阻碍自身发展,还易引发心理问题。在社会层面,自恋蔓延削弱人际信任互助,社区邻里缺乏交流,为私利争吵不断,网络上恶意攻击、攀比现象频发,破坏网络生态与社会和谐。

中国式自恋现象警醒我们,要重塑文化价值观念。传承传统集体主义文化中团结协作、谦逊友善的内涵,摒弃过度个人主义与功利思想,借学校、社区活动等弘扬传统文化,践行美德。

倡导多元健康成功观,重视品德修养、社会贡献与内心幸福,鼓励关注公益,构建和谐互助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助国民树立正确认知与价值观,摆脱自恋束缚,迈向积极生活。

来源:健康课堂王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