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D”到底是什么?

B站影视 2024-12-09 09:43 2

摘要:在近期热播的综艺《再见爱人》中,杨子的一些发言引起网友热议,麦琳的相关话题更是频频登上热搜,两人均被网友“确诊”为NPD。而在另一档综艺《花儿与少年》中,周雨彤在节目里的一些争议行为也引起了网友关于NPD的讨论。

在近期热播的综艺《再见爱人》中,杨子的一些发言引起网友热议,麦琳的相关话题更是频频登上热搜,两人均被网友“确诊”为NPD。而在另一档综艺《花儿与少年》中,周雨彤在节目里的一些争议行为也引起了网友关于NPD的讨论。

那么NPD究竟是什么,对人际关系有何影响,遇到NPD该怎么办呢?

01

什么是NPD?

NPD意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在医学层面上可被诊断的精神病症。

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2013年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自恋性(型)人格障碍被定义为:这是一种需要他人赞扬,并且极其缺乏共情的一种自大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它往往来自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之下。比如在亲密关系里,伴侣某些时刻没有及时展现出对自己的爱慕和赞赏,他可能会立刻应激一般爆发极大的愤怒,造成激烈的矛盾。

这么一看,NPD的核心特点好像是“自恋”,不过自恋绝不等于NPD。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徐凯文介绍,NPD的最大特点在于通过否定、贬低他人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优越感,贬低对象甚至包括父母、孩子。

根据《默沙东诊疗手册》的描述,NPD患者通常还会患有重性抑郁症或持续性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物质使用障碍(比如酗酒、滥用药物)或其他人格障碍(比如表演性、边缘性、偏执性)。

“无限放大你的缺点,并让你看起来像不正常的那个”“激起你的极端情绪,然后反过来指责你”“NPD患者倾向于维持着三角或多角关系”……

一时间,好像每个人身边都围绕着一些NPD。

02

近些年来,知识科学越发普及,大众对心理健康也越发重视,很多原本冷僻的医学术语渐渐融入流行文化语境,社交平台也常见“确诊为XX”的热帖。豆瓣自恋型人格障碍小组中,最多的帖子是描述一些特征,让大家帮忙鉴定是否为NPD。

其实,诊断NPD没那么简单,作为一种精神疾病,NPD的临床诊断标准非常严格,患病率也不高。如今被讨论的很多NPD,其实更像是自恋倾向过高的人,他们在个别事件或冲突中的一些言行,可能暴露了自恋特征,对他人造成伤害,但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正常工作生活,共情他人。

不过临床诊断难,并不妨碍NPD成为社交平台的话题新宠,NPD等标签的盛行,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专业术语标签化。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下,人们更加频繁地接触到心理相关的话题,然而,互联网上传播的心理学知识并不都是准确和全面的,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NPD等专业术语往往被简化成一个标签,当某人表现得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时,人们用它来表达负面感受,使我们可以更轻松地将他人的行为解释为有问题或者病态。

为痛苦寻找出口。高自恋倾向的人往往会给周边的人带来痛苦,尤其是跟他有亲密关系的人。NPD的出现可以更好地解释人们在人际关系中遭受的痛苦:如果他是NPD,那我的痛苦就有了命名,这一切就不再是我的错,我终于可以离开这段关系了。用医疗术语来掩盖负面感受,似乎能将复杂人际问题简单化、道德化,将令人有负担的行为解释为“病态”,好像能更容易让人得到解脱。

过度诊断。再完备的理论,也难以完全解读生活的复杂性。网络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很多人看到网上的描述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套用到自己或身边人身上,可能存在着过度诊断的情况。而且针对公众人物,情况要更加复杂,节目并非诊断场所,很难获取真实有效资料。公众的讨论,更多的是一种投射行为,通过节目映射到自己的人际关系,作为八卦或茶余饭后的谈资。

03

在面对NPD人格的人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困惑、无力甚至痛苦。NPD的人格往往给他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要想有效应对这类人格,就需要理解其特征,并采取合适的策略。

设立清晰的界限。NPD人格的人在交往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侵犯他人的个人界限。因此,在面对自恋型人格的人时,就必须要学会设立并坚守界限。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行为上,都需要跟对方设立明确的界限,明确告诉对方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避免自己被卷入对方的情感操控和权力游戏中。在与NPD人格的人交往时,必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需求和权利,避免因迎合对方而迷失自己。

保持自我价值感。NPD有时会通过贬低他人来提升自我优越感,这可能会让我们感到被轻视或否定。面对NPD人格的人的攻击性语言和批评时,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些贬低不是真实客观,要清楚自己的价值,保持高度的自信和独立,不轻易被他们的需求所压倒,要记住他们的批评往往反映的是他们自己的不安全感,而不是我们自己的价值。同时,需要保持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自己独立的情感和自我照顾能力,不完全依赖对方的情感和关注。

减少双方的互动。不要被他们的情绪所影响,不要试图改变他们,要避免直接正面冲突。如果发现自己总是在满足NPD人格的需求而忽视了自己的需求,或者与NPD人的交往已经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那么就可以逐步减少与他们的互动,直至优雅地结束这段关系,并寻找其他积极的人际关系。此外,如果与NPD人格的人交往给自己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或困扰,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虽然世界上并没有大量确诊的NPD,但在某种层面上,这提醒了我们在和每个人相处时:少些贬低和伤害,多些尊重与关怀。最起码,不要伤害身边最爱自己的人。希望我们都能够拥有更坦诚、更幸福的关系。

来源:济南广播电视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