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法定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是什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5 16:17 1

摘要:“清明节”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在安庆有“做清明”的传统习俗,就是以家族为单位上山扫墓,企事业单位也组织去烈士陵园祭奠革命烈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清明祭祀”内涵就是缅怀和继承,家族长者告诉下一代,我们从哪里来的,我们

“清明节”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在安庆有“做清明”的传统习俗,就是以家族为单位上山扫墓,企事业单位也组织去烈士陵园祭奠革命烈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清明祭祀”内涵就是缅怀和继承,家族长者告诉下一代,我们从哪里来的,我们的“派行”,我们祖上有哪些名垂青史的人物,我们该怎么把家族开枝散叶,做光宗耀祖、光耀门楣事。在安庆“清明节”有清明节美食,但不是山珍海味,而是祭品演化而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到了“清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开始育秧,玉米、大豆、棉花开始播种,黄瓜、豇豆、四季豆、南瓜、葫芦、番茄、茄子、辣椒都要开始种植了,过了“清明”,农业生产上才真正忙碌起来。

很多家族家谱中记载着,先祖从江西瓦屑坝迁徙到安庆的。安庆市府志记载安庆在明清时期十有七八人从外地迁徙而来,安庆市是一个移民城市。安庆市文化也是海纳百川的,任何地方人到安庆来,都能听懂“安庆话”,融入安庆文化氛围。安庆在明代洪武初年“洪武大迁徙”中,从江西鄱阳湖乘船到安庆的移民,他们都是陈友谅的部属,被明军或俘虏,或强迫移民,移徙时双手反绑,沿途投放长江湿地、沼泽、荒滩、荒山,最初有军队管理,开荒、干活时或吃饭时才能解开捆绑的绳子,上厕所也报告军官差“解手”,所以安庆人上厕所很多人还是说:“解个手”或“解手”。安庆市男女喜欢双手反剪放在背后,据说也是捆绑留下来习惯。安庆人死后如今仍然是在地面上厝三年,然后浅葬,据说也是当初为了好迁葬江西老家方便而留下来丧葬习俗。当初先祖迁到安庆,一切从0开始,从一穷二白开始,生活非常艰辛,时时刻刻都想回江西老家,一代移民梦想破灭了,二代人梦想破灭了,三代人梦想破灭了…。最终我们都成了“安庆人”。

每年“清明节”当天早上母亲总是用茼蒿剁碎、加入腊肉丁、蒸肉粉或米粉,蒸出“蒸蒸菜”给我们吃。在望江县、太湖宿松有用茼蒿加入米粉制作“青团”、蒿子粑粑吃。这些食品统称之为“清明粿”,是从祭品演化而来。“清明祭扫”后,祭品不能浪费了,带回家可能裹腹充饭,这些祭品都是自己制作,干净卫生的,久而久之,清明节家家都在吃“清明粿”,也就成为一种习俗了。不过现在街面上也能买到蒿子粑粑、水菊粑之类食品。“蒸蒸菜”也成了蒸粉肉。“清明节”祭扫现在以大家族为单位,据说有陈姓家族“做清明”有500男丁上山,扛旗幡、拿祭品、敲锣打鼓,吹吹打打浩浩荡荡,非常热闹。也有人找不到坟墓,在家门口祭奠,清明节当天上午家家门前仍然烧香祭拜。

在安庆“清明节”家族祭扫完后,在宗祠里聚会,传承家风家教和家训家规。共同“追根溯源”,不能忘记祖宗,不能忘记“根”在哪里?家谱中都说先祖来自江西鄱阳湖瓦屑坝,但经过我们追根溯源,瓦屑坝只是鄱阳湖上一古渡口,不可能一下子有那么多人迁出,现在的瓦屑坝已经是水稻田了,看不到渡口的样子。我们祖先可能是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迁到瓦屑坝集中上船,瓦眉坝可能是一个移民集中的地方。由于祖先没有文化,只见到参照物——瓦屑坝上船的地方,古窑遗留下的碎瓦屑,所以所有人把瓦屑坝当“老家”了,当故乡了。

来源:长江三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