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西地方戏曲文化历史发展悠久,承载着丰厚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传统为多元戏曲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提供了丰沃土壤。但在当代文化生态快速变迁的背景下,江西地方戏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江西戏曲艺术形态多样,但在新媒体技术革新和多元文化冲击
江西地方戏曲文化历史发展悠久,承载着丰厚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传统为多元戏曲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提供了丰沃土壤。但在当代文化生态快速变迁的背景下,江西地方戏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江西戏曲艺术形态多样,但在新媒体技术革新和多元文化冲击下,部分传统剧种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比如受众群体萎缩、传承人才断层、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破解不仅关系到江西传统戏曲艺术的存续,更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课题。因此,探索江西地方戏曲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对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是深挖戏曲内涵,强化文化创新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江西拥有丰厚戏曲文化积淀。据统计,江西已有超过40个地方剧种被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既包括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赣剧、东河戏等大剧种,也涵盖傩戏、湖调等特色鲜明的地方小戏。这些剧种不仅孕育了众多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表演艺术家和理论研究者,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体系。深入挖掘这些地方戏曲的文化特质,系统推进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于构建江西特色文化标识、促进传统艺术当代传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收集和整理戏曲艺术的相关资料,梳理戏曲发展的脉络和特点,深刻挖掘其文化内涵。例如,对赣剧的历史渊源、唱腔特点、表演风格等进行系统研究,为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在创作方面,可将现代元素巧妙融入传统戏曲,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如剧团在创作一些反映现代乡村生活的戏曲时,可以在保持传统戏曲韵味的同时,融入流行音乐元素和现代舞蹈动作,使剧情更加贴近生活、生动有趣,增强戏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同时,积极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如在戏曲配乐中融入交响乐元素,丰富音乐层次;在舞台设计上借鉴影视场景布置,打造出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舞台效果,全方位提升戏曲的艺术魅力。
二是依托数字技术,拓宽传播渠道
通过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戏曲演出科技融入度,用“新瓶”装“旧酒”,即旧作品新演绎,实现戏曲呈现方式的多元化发展,给予观众视觉新鲜感。[2]以央视元宵戏曲晚会上表演的越剧《梁祝》为例,其运用“动作捕捉+全息投影”技术,呈现三维立体的影像,将《梁祝》中的经典场景如“草桥结拜”、“十八相送”等生动再现,让观众沉浸式看剧,与角色同悲共喜,为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渠道。
同时,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为戏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将传统戏曲资源,包括剧本文献、表演影像、服饰图谱等进行系统性的数字化转化,构建多维度的数字资源库。这种技术赋能不仅突破传统传播的时空局限,更实现文化资源的永久保存与便捷获取。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新媒体渠道,数字化的戏曲文化内容得以广泛传播,有效扩大了受众覆盖面,提升了文化传播效率。这既保护了戏曲文化遗产,又创新了文化传播方式,为地方戏曲的当代传承开辟了新路径。例如,可以建立戏曲文化的数字博物馆,将戏曲艺术的相关资料进行处理,方便观众在线浏览和学习。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拓展戏曲传播的广度与深度。鼓励戏曲工作者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开设账号,通过发布戏曲教学视频、表演片段等内容,提高年轻观众对戏曲文化的了解与接受度。南昌大学教授、赣剧演员陈俐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赣剧表演,将赣剧搬进课堂,让学生声临其境感受戏曲声腔和表演魅力,积累了数十万粉丝,有效推动赣剧传播,提升了赣剧的知名度。此外,还可以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的沉浸式戏曲体验场景,如在一些文化场馆设置的VR戏曲体验区,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戏曲故事之中,亲身感受戏曲表演的独特氛围,增强观众对戏曲文化的兴趣与理解。
三是融合文旅产业,促进协同发展
构建“戏曲+”模式,革新传统呈现方式。例如,由政府牵头成立的河南戏剧幻城全景沉浸式戏剧主题公园、江西会昌戏曲小镇、安徽怀宁黄梅戏小镇等等,游客可赏戏、学戏、游景,体验深厚文化底蕴。此类文旅融合项目创新性地构建了多维度的体验空间,实现了戏曲艺术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统一。通过将传统戏台表演融入园林景观体系,搭建出独特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这种空间重构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感官体验层次,更推动了戏曲院团创作理念的转型升级。艺术创作开始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质,将地方历史、民俗传统等文化元素与旅游体验需求相结合,形成了艺术创作、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
戏曲艺术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江西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在具体实践层面,可着力构建以戏曲文化为核心的文旅综合体,通过打造主题公园等实体载体,系统展示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这类文化空间可规划多个功能区域:设置不同规模的表演剧场,轮番展演各剧种代表性剧目;建立戏曲文化博物馆,运用数字化技术呈现其发展脉络;开辟互动体验区,让游客参与戏曲化妆、身段训练等实践活动,深化文化认知。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来看,戏曲元素的创新性应用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多元可能。一方面,可将戏曲表演有机融入乡村旅游场景,在传统村落中打造沉浸式戏曲体验项目;另一方面,结合红色旅游资源,设计复合型文旅线路。以井冈山为例,在红色教育基地中融入采茶戏展演,使游客在革命传统教育中感受地方戏曲魅力,实现红色文化与戏曲艺术的协同传播。在延伸产业链方面,应加大戏曲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力度。通过提取戏曲艺术中的视觉符号、音乐元素等文化基因,开发兼具审美价值与实用功能的文创产品,构建完整的戏曲文化IP体系。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开发模式,不仅能够提升江西戏曲文化的品牌价值,还将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为区域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是注重人才培养,保障持续传承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是传承与创新发展江西地方戏曲文化的关键,人才的加持可让江西丰厚的戏曲文化资源发挥最大作用。如何实现从“人才活戏”到“人才兴戏”再到“人才强戏”的突破发展,是戏曲院团艺术传承发展中人力管理的重点。
一方面,加强戏曲专业院校建设,如江西艺术院校可增设多个戏曲专业方向,聘请资深戏曲艺术家担任教师,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专业教育。同时,定期举办戏曲专业人才培训班,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与指导,提升戏曲从业者的专业技能。例如举办戏曲编剧培训班,培养优秀编剧人才,为戏曲创作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戏曲人才投身江西戏曲事业。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戏曲传承与创新方面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体给予表彰与奖励,激发戏曲从业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此外,持续加强对戏曲从业者的培训教育,通过组织学术交流活动、观摩学习等方式,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江西地方戏曲文化的持续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为江西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新质生产力让传统戏曲艺术变得更为生动,也进一步使其艺术生产得到创新延展。通过深挖戏曲内涵、强化文化创新、依托数字技术拓宽传播渠道、融合文旅产业促进协同发展以及注重人才培养保障持续传承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推动江西地方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传承与创新发展江西地方戏曲文化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江西地方戏曲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推动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同时,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国际传播平台,向全球系统性展示这一特色传统文化,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促进传统戏曲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作者:南昌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 丁蓓蒂 谢敏;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ZZX23046);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2024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4KS43D)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