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花20万彩礼娶妻,结婚后妻子却一直不给碰,男子愤怒诉至法院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3 02:47 1

摘要:他一辈子都记得2024年的春天,那天人太多,爆竹声夹杂着乡下喧哗,从一早到晚连空气里都是烟雾和香油味。媒婆在他耳边嘀咕了好几个月,说姑娘人好看,家里知根知底,只是年纪还小,大两岁不碍事。谁能想到,四年前撮合的这一对,如今闹到了这一步。


他一辈子都记得2024年的春天,那天人太多,爆竹声夹杂着乡下喧哗,从一早到晚连空气里都是烟雾和香油味。媒婆在他耳边嘀咕了好几个月,说姑娘人好看,家里知根知底,只是年纪还小,大两岁不碍事。谁能想到,四年前撮合的这一对,如今闹到了这一步。

故事要从2019年说起。女子23,男子25,经媒人介绍认识。两家很快谈妥条件,这姑娘不多话,男方家也拗不过亲戚朋友的劝。很多村子至今讲究,订婚就等于有了承诺。那年秋天,定了亲。然后三年过去,他们就那么拖着。都是因为年龄问题,两家都觉得,赶紧扯证那是胡闹。成年后,2024年总算把婚礼办了,大家伙一桌桌吃酒,新郎脸涨得通红,背地却是瘆得慌。

他得给足诚意,“给出的彩礼钱,二十万零四千块,女方收得板板整整”;“三金、笔记本电脑、手机,总共又搭进去小四万块”。一起算下来,这桩婚事已然萦绕着满满的钱味。

可所有热闹也就是一晚。洞房花烛夜,他翻来覆去地做思想斗争;姑娘倚在床头看手机,好像谁也不认识谁。接下来这一年,这场“婚姻”只剩下空壳。他想靠近,她总有理由。不是说累了忙了,要不干脆回娘家住;哪怕偶尔回来也是各睡各的。十一个月,家里人都替他急。两口子过得像房东和租客,亲戚邻里看在眼里,没人敢多嘴。年轻人心气高,他自觉“有名无实”,心里窝着邪火,憋屈到极点。气头上,他一合计:钱花出去了,亲情没换回来,这不成天大的笑话吗。

忍到2024年5月,男子忍无可忍。他背着家人跑去法院递状纸。诉求很简单:“我要回我花出去的彩礼和买东西的钱,一分钱都别少”。两家的长辈坐不住了,还想再劝劝,但他坚持己见。法院花了不少时间细查双方情况。查结婚过程、查婚后生活痕迹、连村里人都被请去问了话——“他们有没有像夫妻那么过?”问到这里,大家脸色都怪怪的。

结果出来得挺快。法院认定,这十一个月里,夫妻关系名存实亡——无实质共同生活。法律可不是给面子用的,证据对谁有利就怎么认。最后判下来了,女方退还彩礼18万元。剩下的钱和那些三金、电子产品等,讲明由她自己带回娘家。一锤定音,这场“有名无实”的婚姻,总算有了个数字结。

回想一下,很多年里彩礼一直是婚姻的敏感词。邻村那谁谁,彩礼退不回来,一状告到县里;亲戚家那个姑娘,礼没退成,家里打翻了天。可像这样——婚后长时间“拒绝夫妻义务”,法院拿这个做裁判基点,我活了半辈子还真头一回见。

你要问背后的道道,这比看戏还复杂。男人觉着自己是受害者,花了钱却换来一场空。女人未必全是生气,背后是不是有别的故事,谁又能说得准呢。彩礼这个东西,说白了,是一根蕉皮滑在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路口。社会越发展,彩礼越高,婚姻越来越像一场经济交换。谁还记得老祖宗立规矩那会儿,讲的不是银子,是两姓之好。

其实远的不说,明朝律法里就专有条款:“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笞五十。虽无婚书,但曾受聘财者亦是。”意思很直白,承诺了要娶要嫁,钱收了,事儿吹了,那就返还聘礼。当时的“笞五十”很重了,屁股上的肉都要开花。但明朝那会,承认的不是那个“证”,而是“有无共同生活,有无实质夫妻关系”。到了唐朝敦煌,立“放妻书”,上面黄纸黑字写着“所有聘财,一还本主”。换了个朝代,这账依然要算清。

别以为西方人就没这麻烦。十九世纪英国打过同类官司。未婚夫妻订了约,女方反悔了,男方能不能把订婚戒和损失要回来?法院那会专门判决“Breach of Promise”,核心逻辑是一回事——婚姻既然商业化一点,违约必然要经济赔偿。打个比方,哪国人情感上都通不过这关。

话说回来,这事沾边的不只是法律,更是社会变迁。以前讲“只要结了婚,彩礼退不退全凭脸皮”;现在法院说了,“要看两个人到底有没有‘实质夫妻生活’”。很多地方,这已经成了判案新标尺。高价彩礼+形式婚姻=司法新难关。法院把底线挺住,既不一味站在钱那头,也不全服从乡土习惯。

这一刀切下去,是保护了当事人的权益,也是给社会提了个醒:彩礼不是买卖合同,婚姻不是投资理财。想靠“金钱捆绑感情”,迟早得翻船;想在制度里钻空子,最后还是得还回去。道德风险这玩意,中国古人懂,西方律师懂,今天的法院更不能装糊涂。

说句实在的,婚姻要靠心换心。法律抓的是证据、人心还得靠自己。看似冷冰冰的一纸判决,背后其实藏着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有名无实,不如各自安好。

来源:巫师火电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