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句老话,在俄乌战场的春夏季攻势中再次被印证。2025 年 8 月 30 日,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对着镜头宣布 “战略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俄军手中”,自 3 月以来已控制 3500 平方公里乌克兰领土和 149 个定居点。国防部发布
“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句老话,在俄乌战场的春夏季攻势中再次被印证。2025 年 8 月 30 日,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对着镜头宣布 “战略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俄军手中”,自 3 月以来已控制 3500 平方公里乌克兰领土和 149 个定居点。国防部发布的战报视频里,地图上不断推进的红色箭头显得格外刺眼。
可就在同一天,基辅急救人员从 8 月 28 日空袭的废墟中又抬出 3 具平民遗体,其中包括一名抱着玩具熊的 7 岁女孩。俄军宣称 76 次精准打击均针对军工设施,但乌克兰扎波罗热州州长证实,一栋五层住宅楼遭袭已造成 1 死 28 伤,其中有 5 名儿童。当莫斯科为 “战略成果” 庆功时,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区的农民正在被炸毁的麦田里捡拾未燃尽的麦穗。这些用炮弹犁过的土地,真的能长出所谓的 “胜利果实” 吗?
俄军战报里的 “3500 平方公里”,在顿涅茨克村民看来只是一串冰冷数字。68 岁的伊万爷爷指着卫星地图上刚被标红的科梅舒瓦哈村苦笑:“俄军说占领了,乌军说在反击,可我们的房子确实没了。” 这个争议村庄的 120 户人家,如今只剩 17 人留守在地下室,靠雨水和过期罐头维生。
格拉西莫夫强调的 “76 次军工设施打击”,在扎波罗热州教师安娜眼中却是另一番景象。8 月 15 日她正在给学生上网课,一枚导弹击中了隔壁的农机厂,冲击波掀飞了教室的屋顶。“他们说炸的是军工厂,可我们这里只有播种机和拖拉机。” 安娜抱着受伤的学生躲进防空洞时,手机里还收到俄军 “无平民伤亡” 的战报推送。
这种 “各说各话” 的战场叙事成了常态。俄军公布攻占定居点的同时,乌军发言人特雷胡博夫宣称在多布罗皮利亚附近包围了俄军。就像两个孩子争抢玩具,都喊着 “我赢了”,却没人在意被踩碎的积木 —— 那些是平民的家园、学校和医院。
俄军的攻势节奏总与国际棋盘微妙呼应。就在格拉西莫夫发布战果前三天,白宫透露特朗普正 “认真考虑退出外交努力”,甚至暗示俄军空袭是对乌方袭击炼油厂的 “合理回应”。这种 “甩手掌柜” 姿态让欧洲盟友急得跳脚,却给了俄军推进的底气。
莫斯科的算盘打得精明。战报公布当天,俄罗斯股市国防板块逆势上涨 4%,普京支持率微升 2 个百分点。有分析师直言:“前线的红色箭头比任何经济政策都能凝聚民心。” 可普通士兵家属不这么看,圣彼得堡的瓦莲京娜每月只能收到儿子两条短信:“妈,我还活着”“别信新闻里的数字”。
乌克兰这边也有自己的账本。泽连斯基拿着 25 人死亡的空袭报告向欧盟求援,成功争取到 5 亿欧元军援。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面包店主彼得吐槽:“他们在电视上展示拦截率,可我们连酵母都买不到。” 战场成了政客的秀场,而老百姓的苦难成了讨价还价的筹码。
76 次精准打击与 510 架被拦截的无人机,两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基辅电力抢修员米哈伊尔最清楚战争的真相:“俄军说摧毁了能源设施,乌军说保住了电网,可现实是我们每天停电 18 小时。” 他在废墟里找到过一本儿童画册,最后一页画着没涂色的和平鸽。
国际社会的态度耐人寻味。欧盟谴责空袭 “破坏和平机会”,却继续输送武器;美国嘴上说 “希望冲突结束”,实则冷眼旁观。就像邻居吵架时站在门口看热闹的路人,嘴里劝着 “别打了”,手里却递着擀面杖。
最尴尬的是那些被困在 “灰色地带” 的居民。卢甘斯克地区的护士叶卡捷琳娜所在的医院,既不在俄军控制区清单上,也没被乌军列为解放目标。“我们没有水和药品,却在双方战报里都是‘已保障民生’。” 她的朋友圈最后一条动态是:“谁能告诉我,和平是不是也需要签证?”
格拉西莫夫的战报地图再精美,也掩盖不了废墟里的哭泣;双方公布的歼敌数字再精确,都换不回逝去的生命。那些被红色箭头覆盖的 3500 平方公里土地上,曾有麦田翻滚、炊烟袅袅,如今只剩弹坑密布、断壁残垣。
老话说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从没有真正的赢家。当莫斯科为定居点易手庆功时,扎波罗热的母亲正在寻找孩子的书包;当基辅炫耀拦截成果时,顿涅茨克的老人还在拼凑被炸碎的全家福。真正的战略成果不该是地图上的色块变化,而应是防空洞里的孩子能重新背上书包,断电的村庄能亮起灯火。
愿那些标注 “战果” 的红色箭头,早日被春耕的犁痕取代。毕竟衡量胜利的从来不是占领多少土地,而是能否让每块土地上的人民,都能安稳地种下希望的种子。当炮弹让位于麦穗,当掩体变成家园,那才是值得书写的真正 “战果”。
来源:每日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