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金融领域,信贷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涉及到从产品设计、市场推广、风险管理到最终的清算退出等多个环节。本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详细梳理了一款信贷产品从诞生到消亡的全过程,揭示了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在金融领域,信贷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涉及到从产品设计、市场推广、风险管理到最终的清算退出等多个环节。本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详细梳理了一款信贷产品从诞生到消亡的全过程,揭示了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早期白名单,或者靠助贷平台给好流量(指和目标定价适配的流量),小规模放款,上规则边做边看。这个时候的风控可以说是基于客群的风控。
然后做模型做策略,不断做大规模,不断获新客。到这里可以说是跑马圈地时期。优化模型,优化策略,由此提高流量的议价权是模型、策略和产品的主要工作内容。
然后遇到了第一个边际递减效应,新客增长有限,于是优化存客管理,调额调价。到这里可以说是存量经营时期。
至于存量经营如何做精如何做细,关键就是一个平衡,一头是风险,一头是需求。需要精准识别出优质用户的用信需求,不用信的没有用,风险高的用信有害无用。如果没有额度敞口的限制,做好风险不管需求也行。
然后你会遇到第二个边际递减效应,该提额的也提了,该处置的也处置了,活跃客户越来越少,好用户不满额用,你提额也没用。
你还能做什么?
在这个拳头产品之外,再做一个新产品。你在玩多头的把戏。因为你的用户不仅仅是你的用户,也是同业其他机构的用户,你不多头经营别人也会经营。这很有挑战,但你要知道这是可行的。
它可以补充额度供给,还可以实现定价差异化。基于同一套风控能力,它和存量经营的调额调价没有本质区别,但它实现了一种abtest,基于一个新的业务指标,开展试验。
主产品和子产品,分别经营,尽量互不影响。尽量互不影响的意思是,你做不到完全不影响,但要深知其如何互相影响,并判断这种影响是否可以被接受。
写到这里,它又逼着我接着想下去。不影响主产品意味着定价得完全一致。新产品定价更低就变成导流了,定价更高还款优先级就变了,只有两者一样,才不改变主产品的借款和还款优先级。
但是贷中管理只有调额和处置吗?调价的比例很低吗?否则就会破坏这个平衡。如果这个平衡可以被破坏,何不一开始就改变经营理念,两个产品独立经营,但新产品定价不能更低,避免直接影响导流,允许间接影响风险。你要问这样做的好处?这样可以杀熟啊!!!到这里可以说是,进入了新业态时期。这时候风控如何做细、如何服务好业务形态下的需要,是新的命题。
如果你有场景有数据的话,你还可以开始做数据产品,卖评分。它不会很挣钱,但是成本很低,因为这都是你过去做过的。
说一句题外话,如果要我讲怎么做风控,我会讲基于主产品如何做子产品,其中你所拥有的都变成失去,就变成了怎么做新产品。这个过程会暴露问题,我们通过讨论解决方案,实现了对风控的理解。
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停止新户授信,清退高风险用户,把存户薅干净。直至清退员工,清算资产,关门离场。
当然,你还可以去海外,再做一遍。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在国外高校做助教的同学,吐槽他们老板在她做报告的时候说「Can we skip to the good part」。她是真想骂人,我觉得这句话倒还挺有意思。处处可学。上面每个环节都可以展开长篇大论,但我们只说了重点。
剩下的,你可以问AI大模型。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