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艺术(Digital Art)是指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创作、生产、展示和传播的艺术形式。它并非传统艺术的简单“电子化”,而是利用计算机、算法、软件、网络、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AR)、区块链(NFT)等数字媒介,重新塑造创作逻辑、审美体验和传播方式的艺术实
数字艺术(Digital Art)是指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创作、生产、展示和传播的艺术形式。它并非传统艺术的简单“电子化”,而是利用计算机、算法、软件、网络、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AR)、区块链(NFT)等数字媒介,重新塑造创作逻辑、审美体验和传播方式的艺术实践。“数字艺术”与“新媒体”在今天几乎形影不离:前者强调用计算机、算法、传感器等数字技术完成创作;后者强调用互联网、移动终端、虚拟现实等最新媒介进行传播与体验。二者叠加,正在重塑艺术的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从而重构艺术的生态系统。
2025年8月9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格数字之物・致诗性之知”展览在北京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由王春辰、沈旭昆担任总策划,胡勇、叶强为策展人。
格数字之物・致诗性之知带着一种强烈的张力——“格数字之物”指向冷静、结构化的数字分析,而“致诗性之知”则呼唤一种超越逻辑、直抵心灵的诗意认知。它像是一道跨越理性与感性的桥,而你正站在桥中央,试图看清两岸。海德格尔说,现代技术的本质是“Gestell”(框架),它将一切存在者都纳入可计算、可订造的资源。但正是在这种极端的“格物”中,人反而被推向一种“诗意的栖居”——不是逃避技术,而是在技术的极限处,重新学会“听”世界的沉默。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灵光”(Aura)的消逝:当一切可被复制、计算、分发,艺术的“此时此地”似乎消失了。但他也暗示,正是在这种消逝中,新的感知方式正在诞生——一种更敏感、更碎片、更非线性的感知。
策展人胡勇认为:“这是我们教学的一个缩影,既展现了‘沉浸式体验与交互设计’方向的学术聚焦,也藏着年轻人对技术与人文的原生思考。”
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自2002年成立以来,便以“美术、设计、信息、工程的交叉融合”为基因。在人工智能重构创作逻辑、虚拟现实模糊虚实边界的今天,这种基因显现出独特的前瞻性——学生们既掌握代码编程的“硬技术”,又深谙传统文化的“软精神”,展览总策划王春辰表示,“北航的优势在于,它让科技艺术不止于‘技术炫技’,而始终锚定‘人的需求’。这也是我们研究中心与其合作的根基。”这种教学理念,在参展作品中形成了清晰的脉络: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数字转译,还是对未来伦理的艺术思辨,都透着“技术为体、人文为魂”的创作观。
科技与艺术,这两个看似泾渭分明的领域,实则如同DNA的双螺旋,相互缠绕,共同驱动人类文明的前行。
格数字之物・致诗性之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临界体验:在技术的极限处,世界重新变得柔软;在数据的尽头,沉默开始说话。你不必离开数字才能抵达诗意——你只需要在数字的裂缝中,学会换一种方式倾听。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