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绿洲何以兴产善治——探寻朔州乡村振兴背后的活力密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1 22:44 1

摘要:这里,曾经生态脆弱,也一度面临高寒干旱、产业薄弱的挑战。然而,一场以种养循环激活力,以补短强弱增动力、以党建引领聚合力的深刻变革,正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行走在雁门关外、桑干河畔的朔州,扑面而来的不仅有大同盆地的辽阔,更有高原热土上涌动的澎湃活力。

这里,曾经生态脆弱,也一度面临高寒干旱、产业薄弱的挑战。然而,一场以种养循环激活力,以补短强弱增动力、以党建引领聚合力的深刻变革,正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近日,记者赴朔州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农家院落实地采访,探寻其如何以乡村振兴为引领,全面构建现代化塞上绿洲的独特路径。

激活力:种养循环,高质高效夯根基

紧扣农业农村部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核心宗旨,朔州市着力打造现代农牧融合发展“新高地”,大力推进“草—畜—肥—田—粮”种养结合、绿色循环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玉米秸秆饲料化和牛羊粪肥资源化互促共进,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朔州模式”。

在朔州市骏宝宸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大型裹包机轰鸣运转,将玉米秸秆粉碎、压实、发酵,制成圆柱形“营养罐头”源源不断运往全国牧场。“作为省级牧草产业龙头,朔州市骏宝宸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秸秆需求旺盛。”总经理高林介绍,秸秆富含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是优质饲草料。去年公司共收储各类秸秆约3.5万吨,其中朔州周边玉米秸秆2万吨、忻州周边玉米秸秆7000吨,每吨收储价320元。目前,公司正积极拓展秸秆收储网络,在晋南及河北、陕西、甘肃、湖北、安徽布局新基地,并将收储范围扩大至小麦、水稻秸秆,每吨收购价250—280元。

为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朔州市骏宝宸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山西省唯一的饲草检测检验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公司深度强化产学研融合,自2019年起便与山西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所开展合作。学院特聘教授、山西省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侯向阳介绍:“我们共建科技小院和产学研基地,联合推广燕麦、苜蓿等优质饲草种植技术,让科研成果在朔州大地扎根。”在科技赋能下,公司按照山西省“南北互补、粮草兼顾、农牧循环”的战略思路,打造了集种植示范、加工储备、网上交易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截至2024年底,平台吸纳饲草收储生产销售厂商8家,入驻饲草厂商21户,供应养殖企业1247户。完成饲草交易2931单,交易金额2650万元。

粪污处理,曾是困扰朔州这座畜牧大市的难题,如今却成为“种养循环”产业链的关键增值环节。2019年中央推动生物天然气产业化政策出台后,朔州迅速联合华新燃气集团旗下同辉生物质能源公司,在应县建成山西省首个规模化生物质能源循环利用项目。

在该项目固液分离车间记者看到,运来的牛粪经厌氧发酵和固液分离,“变身”粉末状沼渣。“沼渣运回牧场做牛床垫料,环保又实用。”公司生产管理部副部长杨晓伟介绍说:“除了沼渣外,厌氧发酵还产生沼气。沼气脱硫脱碳后,一部分成为生物天然气,直供陶瓷产业园替代传统能源;另一部分二氧化碳用于养殖高价值的小球藻,制成食品级藻粉。其间产生的副产品——沼液,则成为了农民的‘心头好’。”应县杏寨乡郭家村村民李彪的40亩玉米地用沼液替代部分化肥后效果显著,他高兴地对记者说:“玉米棒子大、籽粒实,土壤也不板结了!”

“项目集中处理应县优然牧业2.6万头奶牛产生粪污,年可产生物天然气460万立方米、绿色二氧化碳376万立方米、沼液51.7万吨、沼渣6万吨。”公司总经理曹玉东郑重地向记者介绍道:“眼下正值夏浇关键期,公司正加紧沼液还田,已覆盖30万亩农田。还田地块有机肥施用量增加约15%,化肥用量减少约15%,农民增收减支平均达到150元/亩,盐碱地土壤明显改良,有机质提升。”

在科技赋能与循环链条的推动下,昔日田间秸秆与养殖粪污被彻底激活、高效转化,成为了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能。

增动力:补短强弱,规模发展促增收

朔州地处晋北高寒冷凉区,冬季严寒、春季干旱、地广人稀、产业分散,曾是制约朔州农民增收的短板、弱项。如何破题?朔州以科技赋能解锁土地潜力,规模发展壮大产业实力为“新引擎”驱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走进朔城区贾庄乡薛家店村的麦仓,饱满的麦粒传递着丰收的喜悦。村党支部书记赵海军难掩兴奋:“冬小麦在咱这‘落户’成功啦!‘一年两作,一地双收’,农民增收的路子更宽了!”这片传统上只能春播一季的土地,在种植能手马现秋多年探索下,依靠筛选出的“抗寒、抗旱、抗病”良种,结合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良法”,通过流转土地成功规模化种植冬小麦,收割后紧跟着种糯玉米。今年测产显示:冬小麦亩产600公斤,产值约1440元;糯玉米亩产1500公斤,收益约2100元,合计亩年收益超3000元,显著高于单种春玉米。

转变“小农”思维,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是朔州促农增收的另一路径。朔城区神头镇神西村的甘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典范。合作社种植基地流转土地1500余亩,创新“资金、技术、劳动入股”模式,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统一供苗、技术、管理、销售,农户专注承包种植,合作社为其定产、定质、定价,风险程度大幅降低。

走进该合作社椒香四溢的彩椒大棚,承包户刘妙笑容满面:“我包了7个棚(每个5亩),亩产9000公斤,公司按高于市场价的2.6元/公斤回收。合作社保姆式帮扶,省心又赚钱,一年纯利润29.4万元!”这份“省心”源于合作社与科研院校深度合作,集成应用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技术。同时合作社还延伸产业链条,配套建设了彩椒培育中心、分选中心、恒温冷库和交易市场。在合作社彩椒分拣中心内,记者看到油亮的黄椒、鲜艳的红椒堆积如山。村民郭岐玲一边手脚麻利地分拣,一边收获满满地对记者说:“每年7月干到10月,每天挣150元,家门口工作带娃挣钱两不误。”不远处冷链货车“蓄势”待发,寿光云浩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贾新华指着即将出口的彩椒集装箱说:“神西彩椒皮厚、个大、色鲜,品质过硬,还完美错开主产区彩椒上市期。我们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平均每两天发一车(约14吨),到青岛、厦门、天津港,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分拣部厂长孔宪明自信地补充道:“品质和供货量双保障,市场议价权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

规模发展效益显著:合作社彩椒亩收益是传统玉米种植收益的30倍以上。合作社直接吸纳周边25个村850人就业,年支付工资2380多万元,人均增收2.8万元。成功经验还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发展彩椒700亩,500多户参与,亩产7500公斤、收入约2万元,部分大户年收入可达40万元。

科技赋能解锁土地潜力,规模发展壮大产业实力!“藏粮于技”与“抱团发展”双轮驱动,让朔州农民在高寒冷凉之地,实现了“流转土地得租金、两茬种植挣‘溢’金、承包管理挣现金、入园工作挣薪金、入股分红享股金”等多元增收格局,走出一条现代化产业增收之路。

聚合力:党建引领,全民共建美家园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朔州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强化现代化基层组织与治理体系建设,创新构建“党建引领,全民共建”的人居环境整治“新模式”,着力绘就美丽乡村幸福家园新画卷。

走进沙塄河乡官井村,平坦整洁的道路穿村而过,屋前屋后干净清爽,犄角旮旯点缀着鲜花绿植。“以前村里是出了名的脏乱差,杂物乱堆、垃圾乱扔是习惯。”村民孟福青对比鲜明地说:“现在有了网格员,房前屋后有人管;挖了地埋式垃圾桶,垃圾杂物有处扔,村容村貌好了,生活也舒心了。”

村主干道墙壁上,《官井村垃圾分类处理告知书》清晰明确:每月定期为农户发放垃圾专用袋,村民每日将生活垃圾装袋后就近投入地埋式垃圾桶。秸秆柴草、废地膜、尘土等手推小车倒入地埋垃圾桶内;畜禽排泄物沤粪堆发酵后及时送到田地里;建筑垃圾:及时倾倒到务龙、城路环田路指定位置,由村集体负责定期清理并填埋铺垫村西环田路。记者看到,网格长、网格员、保洁员的姓名与责任均上墙公示,层层落实。

“‘党建引领、干部带头、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是我们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原则。村里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了‘三带三化三保障’工作法:‘三带’即党委带支部、党员带群众、妇联带妇女;‘三化’即村庄治理网格化、日常保洁规范化、宣传引导常态化;‘三保障’即落实机制保障、人员保障、资金保障。”官井村村党支部书记冯宏对记者说:“村里根据村内人口居住分布合理划分15个网格,落实‘网格长+成员’责任机制,做到区域明确、责任到人;同时,配备2名保洁员每日清洁,利用4个地埋式垃圾桶、3个分类垃圾箱保障垃圾有序收运;还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和环境卫生检查评比,通过考核评比表彰先进,激发村民参与到环境治理当中。”

冯宏带记者来到村里的文化广场,村民们或锻炼或对弈,悠然自得。“这里原是低洼地,遇雨成灾。我们用建筑垃圾将其垫高修葺,并用电泵将积水抽到蓄水池用于农田灌溉。”冯宏说,变化不止于此,“厕所革命”和生物质锅炉分布式取暖工程也在扎实推进。

推开村民赵喜娥家的院门,一方整洁的小菜园生机盎然。走进新改造的砖砌厕所,地面光洁,排气设施完善,昔日“脏乱差”的景象已彻底改观。“过去厕所苍蝇乱飞、气味难闻,现在既干净又没味儿,跟城里一个样!”赵喜娥高兴地说。更大的变化在于冬季取暖方式的革新。她家告别了传统燃煤,用上了生物质燃料锅炉。“这生物质燃料,烧起来的热量跟煤差不多,可价钱实惠多了!”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除去政府补贴,一吨生物质燃料只要350元,而一吨煤要900多元。算下来,既省了钱,又保护了环境,真是两全其美!”

官井村的变化,是朔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朔州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98%,2024年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村达350个,分类村300个;完成污水治理行政村116个;清洁取暖覆盖率达60%;2025年计划改造户厕1432座,卫生厕所普及率将达73.7%。

朔州之行,是一次绿色循环、科技兴农、共建共享的生动体验。从秸秆变“罐头”、粪污生“绿能”的智慧循环,到冬小麦破土、彩椒映红致富路的科技创举,再到网格化治理、清洁能源入户的乡村新貌。朔州的探索,不仅夯实了现代化塞上绿洲的根基,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更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动人画卷,为高寒冷凉区、农牧交错带乃至更广袤的乡村,提供了蓬勃且生动的“活力样板”……

来源:楠楠姑娘讲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