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晚21: 09,北京卫视大型纪录片《共同的命运》将播出第三集《中国的战歌》及第四集《历史不应忘记》。动人故事仍在继续,这次六位国际讲述者接力开启“记忆闸门”,通过“战地日记里的字迹、信物背后的故事、脑海深处的片段”,揭开整部纪录片的“情感核心篇章”,聚焦“外
《共同的命运》
今晚21: 09,北京卫视大型纪录片《共同的命运》将播出第三集《中国的战歌》及第四集《历史不应忘记》。动人故事仍在继续,这次六位国际讲述者接力开启“记忆闸门”,通过“战地日记里的字迹、信物背后的故事、脑海深处的片段”,揭开整部纪录片的“情感核心篇章”,聚焦“外国观察者眼中的中国抗战精神”,更用直击人心的故事,揭开历史深处的信仰与约定。
樊城烛火映初心:
钟毅与史沫特莱的生死之诺
在第三集《中国的战歌》中,美国学者塔玛拉・特蕾切尔缓缓道来的“钟毅故事”,满是令人心口发紧的悲壮。
1939年12月6日晚10点,湖北樊城张家湾,在一间简陋的师部里,美国战地记者史沫特莱第一次见到173师师长钟毅。虽然这里只有几张长桌和缺腿的板凳,但却装着一个将领对家国命运的清醒认知。
“日本人的眼睛现在正盯准了荷属东印度群岛,征服那里他们就可以不再依赖美国的石油和其他物资的供应了。” 火苗跳动之间,钟毅的分析,令史沫特莱很赞同,而接下来钟毅的追问,却尖锐异常:“这些列强是不是就想看着中国和日本耗干力量,未来更好剥削我们?不然怎么解释他们向日本卖战争物资?”这一刻,让这位见过识广的美国战地记者怔住了,她从未想过眼前的这位“面相儒雅,和蔼可亲”的将领能有这么犀利的见解。
然而钟毅的清醒不止于此。他曾对史沫特莱坦言:“我确信日本和苏联的互不侵犯是权宜之计,早晚一战,日本必败。” 屋内火苗跳动间,两人的共识不断加深,而钟毅最后那句“我们有信心,胜利不会轻易到来,但我们将战斗到胜利的那一天”,成了刻在史沫特莱心底的誓言。
1939年冬天,晨雾裹着河岸的寒凉,史沫特莱的采访即将结束,钟毅送史沫特莱到渡口,突然摊开手掌,只见一枚小小的碧玉戒指躺在掌心,“老百姓送我的,不值钱,却是希望和信念的象征,你收下。” 史沫特莱接过戒指时,没料到这竟是永别。
当史沫特莱再次“见到”钟毅,已是1940年的秋天,她独自一人站在钟毅的墓前(1940年枣宜会战中钟毅壮烈殉国),而那枚碧玉戒指则成了纪念那段“共同的命运”的永恒信物,承载着信念与勇气,永远镌刻在历史长河中。
一碗鸡蛋面,跨越语言的生死救助
如果说碧玉戒指的故事充满了世纪遗憾,那么接下来在第四集《历史不应忘记》英国学者大卫·弗格森讲述的“一碗鸡蛋面”的故事堪称堪称对80年前那段历史的生动复刻。
1942年4月18日,16架美军B-25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母起飞,完成轰炸日本东京的任务后,13架飞机迫降中国境内。三号机领航员查尔斯・奥祖克跳伞后,就成了廖诗原在山崖上看到的模样。廖诗原叫来三个兄弟,拆下自家的躺椅当担架,小心翼翼地把奥祖克从山里抬回了家。
奥祖克的左腿伤得很重,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廖家兄弟每天上山采草药,熬成汤药给他敷腿;女主人则守在床边,端水擦脸,无微不至。第五天早上,奥祖克闻到一股香气:女主人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鸡蛋面,金黄的鸡蛋浮在面上,冒着热气。他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那是我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东西。”
当时的中国农村,鸡蛋是稀罕物。战时物价飞涨,一枚鸡蛋要五六块钱,相当于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一个月的津贴。廖家自己吃的,是能映出人影的玉米糊,却把仅剩的鸡蛋全给了奥祖克。
奥祖克后来才知道,村民们甚至没记下他的全名,只知道“他是打鬼子的朋友”。
2019年,奥祖克的女儿苏珊特意找到廖诗原的儿子廖明发。在廖家老宅的八仙桌前,苏珊看着桌上的鸡蛋面,红了眼眶:“我父亲一辈子都在说,中国老百姓给了他第二次生命。”这碗80年后再次端上的鸡蛋面,让我们看到了“世代相救的生死传奇”!
更多烽火故事,尽在北京卫视《共同的命运》
除了上述故事,《共同的命运》第三、四集还通过巴基斯坦学者金明竺、美国学者潘维廉、英国学者戴伟、法国学者安东篱的讲述,勾勒出抗战岁月的立体图景:新四军小战士胡家珍的书包所看到的星辰大海、卡尔逊与八路军的跨国认同、乔治・何克从战时中国的记录者,成长为躬身实干的建设者、贝熙业年逾古稀,骑车“驼峰航线”送救命药... 这些散落于烽火中的珍贵片段,正等待观众走进纪录片,亲手揭开历史真相,解锁更多藏在细节里的动人故事。
8月31日晚21:04,锁定北京卫视《共同的命运》第三集《中国的战歌》及第四集《历史不应忘记》,带你跟着世界“真相信使”的脚步,重回那段用信念与笔墨书写的岁月,读懂中国抗战“何以不朽,更读懂人类团结“何以珍贵”!
来源:奈奈兔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