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魏的灭亡,始于六镇之乱。几年后,北方再次形成双雄并峙的局面:高氏政权占据北中国东部,西部则为宇文氏所有。高氏和宇文氏的共同点是,双方均为鲜卑人——宇文氏可能更为纯粹,而高氏则是鲜卑化的汉人。何谓鲜卑化的汉人?即高欢血统虽为汉人,但其成长环境却在鲜卑人中。以现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今日精彩话题,感谢大家的阅览,希望能获得您的 点赞 关注 评论
小编在此先祝大家天天开心,日进斗金!
01
作者真是自卑,汉人从来就是各方面碾压胡人,只是人少和魏晋伪娘风造成胡人乱华。去骑骑蒙古马就知道了,跟骑驴一样
02
03
北魏的灭亡,始于六镇之乱。几年后,北方再次形成双雄并峙的局面:高氏政权占据北中国东部,西部则为宇文氏所有。高氏和宇文氏的共同点是,双方均为鲜卑人——宇文氏可能更为纯粹,而高氏则是鲜卑化的汉人。何谓鲜卑化的汉人?即高欢血统虽为汉人,但其成长环境却在鲜卑人中。以现代民族观念,高欢被视为汉人,但当时他被视为鲜卑人。高欢与宇文泰均依赖鲜卑人的武力——六镇之乱的残余势力,高欢获得大部分,宇文泰则较少。凭借这些力量,两人分割了北中国。然而,在随后的历史中,两人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宇文氏无意中开创的道路,真正解决了困扰北中国数百年的民族问题——府兵制。因为之前已详细介绍府兵制,此处不再赘述。府兵制最终解决了北方多年的胡汉问题:在府兵制下,既消除了胡汉之间的隔阂,又保持了强大的武力输出。
04
05
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失败。他因早逝未能完成全部功绩,这是原因之一。同时,内政和军事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也是导致北魏在胡汉融合上努力失败的关键。这标志着解决胡汉融合问题的第二次尝试。
06
07
1343人赞同了该回答。在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时期人口减少常达2/3至3/4,如战国至秦朝,灭六国时户口数基本未变。南北朝时期,周灭齐、隋代周、隋灭南陈,这三个灭国过程中,人口数量稳定上升。五代从后周到赵匡胤基本统一期间,户口数缓缓上升。甚至南宋与金对峙过程中,户口也未出现大幅变化。
08
09
相比之下,看似短暂的乱世中,户口减少更为严重。楚汉争霸后,户口约减半。两汉之交人口锐减一半;汉末三国时期,“到西晋”,人口锐减至4/5。隋朝末年到贞观年间,人口锐减2/3;唐朝安史之乱期间,人口同样锐减2/3。其中,我能想到的两个例外是,蒙元灭宋金,虽然结束了乱世,但手段极其血腥。还有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居然没有像隋朝末年那样出现人口剧烈锐减的情况。
10
11
但之所以如此表述,是因为后世几百年的分裂过程,其根源在汉末几乎已经全部显现。后来几百年的分裂,基本上是在战乱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将中华的统一王朝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帝国都有不同的治理模式、社会结构和面临的困境。秦汉是第一帝国。当中华帝国延续至汉末,国家统治能力已无法维持庞大的统治,矛盾爆发不可避免。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两条:人口激增,士族势力膨胀。人口激增导致人多地少,竞争加剧,这所导致的国家动乱在前现代社会几乎是无药可救,只能通过战乱或瘟疫来解决——这也就是黄巾之乱的起因(相关延伸:黄巾起义:人从众的力量)。此后,士族势力膨胀所引起的地方离心力,被黄巾之乱后的战乱加速放大。东汉末年的军阀几乎都与地方士族有关。而东汉末年的群雄争霸,正是在地方士族势力急剧膨胀、朝廷统治失序后出现的。(相关延伸:东汉末年分三国)此外,由于第一帝国的崩溃,塞外胡人进入中原,这又引发了胡汉融合的问题——胡人进入汉地,这始于汉末。
12
13
其实很容易理解,到了东汉末年儒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已经失败,随之就是政权的崩塌,其间道学开始尝试成为显学,但也并不成功,但为佛学的兴盛作了铺垫,道学讲无为,佛学讲空性,两者有很大的共鸣,由于佛学更加体系化,所以后来居上,渐渐成了主流意识形态,随着民众的意识形态逐渐统一,社会混乱程度也趋于减弱,后面隋唐盛世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其实当下社会的乱象背后,依然是意识形态的混乱,只要形成主流或主导的意识形态,社会就会趋于稳定,各种内耗就会消停。
14
15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民族融合是大势所趋,你反对,那就用战争来融合,
16
17
讲个笑话,有个人吃了五个馒头才饱,然而他却认为只有吃了第五个馒头才饱,前面的四个馒头没有用,完全忽视了这是积累的结果。你觉得这人可笑吗?你要知道,并不是到了隋朝就突然强盛起来。魏晋南北朝虽然中间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统一时间,其余时间一直在分裂状态,但并不是说分裂就一定混乱。隋朝之前的北周和北齐、东西魏和北魏,以及南方的宋齐梁陈,虽然相互割据对峙,但各自内部都有相当时间的稳定期,并没有形成天下大乱。虽然南方经过侯景之乱,人口可能只有北方的十分之一,但北方自北魏之后,虽然朝代更迭,但一直在发展。到了北周统一北方时,人口就已经有了三千万,只是并未统一,让人忽视了北周的强盛。隋朝确实强盛,但请不要无视南北朝打下的基础。事实上,南北朝的历史价值并不弱于隋朝,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说什么历经魏晋南北朝到了隋朝突然强盛这种观点的,完全就是无视了南北朝的历史意义,和吃了五个馒头才饱,却认为前面四个馒头没用的人有什么区别?
18
19
原因很简单,东晋的皇权实在太弱,因此形成了虚君之下的权势平衡。但自南朝起,统治者试图增强皇权,然而皇权本身在恢复初期仍然极不稳定,这导致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在此时期,任何力量都可能成为皇权的威胁,统治者难以全面应对,往往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以刘宋为例,面临两大问题:一是门阀士族的影响依旧存在,二是授权政治本身极不稳定。虹在《宋书》中提到“孝建泰始,主威独运”,但并不意味着宋孝武帝之后就能真正实现主威独运。众所周知,这些都是相对而言的。将刘宋的皇权与司马睿相比,自然是有所进步,但若与隋唐相比,李隆基可能会质疑这算不算真正的皇权。简单来说,刘骏和刘彧为何要杀那么多人,还不是因为皇权过于薄弱?若能像常规的授权政治那样行使皇权,他们何必进行大规模清洗?再说,为何乱世中会出现这么多奇怪的皇帝?如果只看到暴君的存在导致国家动荡,那是不全面的。实际上,当皇权无法正常行使时,谁也不知道皇帝会做出哪些正常或异常的事情来行使皇权。至于刘义隆,他面临的情况是:1、门阀士族仍有一定力量;2、宰相刚背叛了他哥哥;3、东晋时期地方权力甚至凌驾于中央。鉴于前两个问题,刘义隆选择了向前辈司马曜学习,让自己的弟弟担任录尚书事。但刘义隆似乎忽略了一点,晋孝武帝晚年已经与弟弟司马道子产生了主相之争的政治局面——看来皇亲也未必能轻松应对。不过,不得不承认,刘义隆在短期内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20
大家对这件事怎么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时髦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