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十年这个跨度,在个人生命里已是两代人的长度,但在历史里,只是一次回望的转身。很多人问:既然1945年已经过去80年了,为什么还要不断提醒?答案往往被藏在细节里——比如我们不把纪念节点放在8月15日,而选择在9月3日。前者是日本天皇宣读对外声明的日子,后者是对
八十年这个跨度,在个人生命里已是两代人的长度,但在历史里,只是一次回望的转身。很多人问:既然1945年已经过去80年了,为什么还要不断提醒?答案往往被藏在细节里——比如我们不把纪念节点放在8月15日,而选择在9月3日。前者是日本天皇宣读对外声明的日子,后者是对侵略者无条件投降的正式确认与历史定性,这两天的差别,不只是日期。
如果把那份在1945年8月15日播送的诏书当作一块“历史碑文”,最刺眼的不是书法,而是遣词。通篇八百余字,核心是“结束战争”,而不是“承认战败”。这两组字眼的落差,决定了后面七八十年的语境:是“主动终止一场不合时宜的战事”,还是“对侵略与罪行作出清晰承认”。一字之别,意义迥异。
更具体地看,日本方面把开战理由归结为“帝国之自存、东亚之安宁”,把对华战争包装为“安定区域秩序”的行动。这种说法回避了“侵略”这个最关键的定义,也用“国体”“不得已”这种抽象词遮蔽现实。甚至在谈到投下新型炸弹时,用了“残虐”“文明毁灭”的辞藻,反客为主,仿佛自己在为人类文明背负代价,而不是为亚洲的灾祸承担责任。
通篇找不到对中国、朝鲜与东南亚大地所受伤害的直接指称。没有“南京大屠杀”的直面,没有对“慰安妇”与“细菌战”的清晰态度,只有反复强调的“无奈”与“遗憾”。这不是一份完整的道歉文本,而更像一份政治操作的声明,避开刀口处的痛点,绕行到叙事更“体面”的轨道上。
语言之外,是制度层面的处理。以最受关注的战犯追责为例:符合甲级战犯标准的军政要员共有“200余人”,最终被起诉的仅“28人”;其中“25人”进入审理,结果是“7人死刑、16人无期、2人有期”。而大量乙、丙级战犯未被起诉,“数千人”止步于追责之外。数据本身没有情绪,但读完,标准与执行之间的缝隙已经清楚可见。
更敏感的一处,是国家象征的处理。战争的发动者与最高象征没有遭到法律层面的清算,名义上仍居于最高地位,依然在国家叙事中被维护。对于“最高统治象征”与“政治责任”之间该如何理清,战后并未给出直面式答案。这种“顶层不问责”的叠影,长期滞留在国民记忆的盲区里。
另一端,是记忆场域的建构。围绕某些有争议的祭祀空间,社会层面形成了复杂的象征意义——对外是争论焦点,对内则被不断叠加“忠烈/牺牲”的标签。于是“谁被纪念”“为何纪念”的基本问题,经常与历史责任的对话错位,公共舆论一次次回到原点。
很多人会拿德国作对照。这种对照的价值,不在“谁更好”,而在“谁做了哪些具体步骤”。战后,极权组织被系统追缉,大量涉案者被逮捕、审判、剥夺政治资格,象征物与组织网络被拆解,留下明确的“司法线”。这条“法律与清算”的路径,和“含混与绕行”的路径,带来不同的集体记忆与社会后果。
硬约束之外还有硬成本。领土变更与战争赔偿让这个国家的实力被掏空,工程师、科学家与设备被列清单移交,工业基础被“拆件式”转移。你可以把它看作一种“痛感式改造”:通过“物资与技术的流失”与“资产的处置”,让战争发动国切切实实付出代价。这种代价,构成了后来反思的基座。
再往深处,是认知的改造。公共文化产品被大量引入,广场与影院成为“重置叙事”的课堂;教育系统把反思纳入刚性要求,“1978年4月”之后,教材明确加入对极权主义与种族灭绝的系统批判,训练学生的政治判断力与历史判断力。记忆不是自动更新的,它需要规则、制度与一代代学生的“课堂复写”。
这些举措的延伸,是政治人物的公共姿态。有人走进纪念场所,面对石碑与受难者默立、跪地、致歉。领导人的身体语言,为国家的态度做了注脚:不是暧昧的“遗憾”,而是明确的“承担”。这样的行为,在国际社会构成强烈信号,也在国内社会强化“错误已被正名”的共识。
新中国成立后,对日处置选择了“克制路线”:我们没有索取战争赔款,没有要求驻军,没有在社会层面组织“仇恨叙事”的日常化动员。长期以来,公共表达更强调“向前看”,以“发展与互利”作为政策关键词。对比历史上的“痛感式改造”,我们的选择更像“降噪式处理”。
问题也恰恰在此处:当一方尽量降低历史噪音,另一方却时常释放刺耳信号。比如,有公开渠道流传的说法称,个别政要或前任外交官在谈及对华关系时使用了“卧薪尝胆”“待时而动”等激烈表达;这些表述的背景与语境,仍有待权威澄清,但它被反复引用,造成现实层面的感知冲击。面对这样的“言语回潮”,我们的社会记忆自然会被重新唤醒,这并非情绪化,而是基本的历史自保。
再看产业与安全链条。2023年,在外部高压环境下,日本对部分高端设备实施了限制,覆盖“23个”细分领域;在地缘摩擦上,对周边海上执法与能源项目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支持配合;在多国军演中承担了更积极的角色。每一个动作都有其政策逻辑,但叠加起来,呈现的是一种“靠拢—试探—加码”的路径,让“历史+现实”的叠影进一步清晰。
于是很多人会反问:你们说我们“放不下过去”,那请先回答“过去是否被清算到位”。如果一份诏书至今没有被原则性地重新阐释,如果某些象征空间仍在不断被政治化,如果对外政策中仍能看到“历史影子”与“现实动作”互相强化,那么公众要求“正视并说清楚”的诉求,就不是情绪,是常识。
回到纪念的日子。我们把重要仪式放在9月3日,不是为了逞口舌之快,而是为了明确两件事:第一,历史节点必须让世界看见“谁对谁错”的基本线;第二,纪念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把“错误的逻辑”封存起来,不让它再度被激活。对历史负责,并不妨碍合作,但合作不意味着遗忘。
也许最需要厘清的是标准。真正的和解,通常包含三个层次:对事实的完整承认,对责任的明确承担,对制度的持续修复。少一个,都很难稳固。如果把战争之后的七八十年看作一道“系统修复题”,日本部分环节完成度不高——“顶层问责的缺位”“社会记忆的摇摆”“现实政策的反复”——这三处,是公众最常见的刺点。
所以,当有人说“该翻篇了”,我们的追问也很简单:翻哪一篇,以哪一版作准?如果是那份以“结束战争”定义投降、以“遗憾”替代“道歉”的文本版本,那就难以成为共同底稿;如果是可以对话、可以修订的版本,那么就请在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给出清晰动作:明白的语言、稳定的制度、可核验的改造路径。
历史并不急躁,它有自己的时钟。我们今天仍在问的,不是“要不要原谅”,而是“怎样才算完成修复”。当答案足够明确,纪念日会更安静,合作会更安心,未来也会更清楚。留给所有人一个不长不短的停顿:在1945年与当下之间,写清楚那句必须写清楚的话。
参考文献:
《80 年前的今天,日本无条件投降!》(人民日报)人民日报:2025 年 8 月 15 日
《微视频 |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光明网)光明网:2025 年 8 月 15 日
《抗战回望 48︱抗战胜利日:日寇无条件投降》(澎湃新闻):2025 年 8 月 15 日
《见证丨回眸 79 年前,国内各大报纸争相报道日本投降历史时刻》(中国军网):2024 年 8 月 15 日
来源:大桐讲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