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徐州火车站的斑驳阴影里,一座曾让无数人攥着零花钱砍价的三层建筑,如今正经历着命运的寒冬。2025年8月,当笔者走进这座承载着徐州人集体记忆的朝阳市场,映入眼帘的是停运的电梯、积灰的玻璃门和零星坚持的商铺——这个曾统治徐州小商品市场近20年的地标,正在电商冲击
在徐州火车站的斑驳阴影里,一座曾让无数人攥着零花钱砍价的三层建筑,如今正经历着命运的寒冬。2025年8月,当笔者走进这座承载着徐州人集体记忆的朝阳市场,映入眼帘的是停运的电梯、积灰的玻璃门和零星坚持的商铺——这个曾统治徐州小商品市场近20年的地标,正在电商冲击与城市变迁中悄然退场。
黄金时代:火车站旁的“购物宇宙”
1992年,朝阳市场在原朝阳粮库基础上涅槃重生。这座占地43亩的综合性市场,以3000间商铺的庞大体量,迅速成为淮海经济区的“商品枢纽”。玻璃门精品铺、中央空调、自动扶梯,这些在90年代堪称奢华的配置,让朝阳市场从诞生起就带着“现代感”光环。
“那时候从校服到年货,从锅碗瓢盆到玩具,朝阳市场应有尽有。”40岁的徐州人马先生回忆,市场最红火时,过道里挤满讨价还价的顾客,砍价声与叫卖声交织成独特的市井交响曲。更有一句“照脚脖子砍”的民间智慧,成为徐州人代代相传的购物暗号——一件标价120元的牛仔裤,往往能被砍到45元,这种“游戏式”消费体验,构成了那个时代独有的商业记忆。
衰落轨迹:三重冲击下的崩塌
第一重:电商革命截流
当淘宝、直播带货重塑消费习惯,朝阳市场的“价格护城河”被瞬间击穿。年轻人更倾向在手机屏幕上完成交易,而中老年客群则被周边2公里内新建的和信广场、苏宁广场等现代化综合体分流。数据显示,2025年朝阳市场日均客流量已不足巅峰时期的1/10。
第二重:硬件老化失宠
走进如今的市场,停运的电梯按钮积满灰尘,公共区域垃圾堆积,空调虽运转却难掩整体破败感。对比南京时尚莱迪购物广场通过引入二次元、盲盒手办等潮流业态完成逆袭,朝阳市场的业态仍停留在“服装+百货”的传统模式,连创意手作店都难觅踪迹。
第三重:政策规划挤压
2019年徐州市政府出台《市区商品交易市场搬迁方案》,将朝阳市场列入改造名单。尽管具体搬迁时间几度推迟,但周边土地性质的变更(如客运站地块规划为商业办公)已预示着传统批发模式的终结。2025年,市场负一层商铺以评估价7484万元、起拍价4191万元登上了法拍平台,资产贬值超40%。
破局启示:传统市场的重生样本
朝阳市场的困境并非孤例,但南京老宇宙商店的转型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这家由住宅改造的创意杂货店,通过“二见钟情古董店”区域、艺术展览空间等设计,将商品交易升华为“精神消费”。店主以“慢慢走才最快”为理念,让顾客在慢节奏中感受生活美学,成功吸引年轻群体打卡。
站在朝阳市场空荡的二楼,空调冷气仍在努力维持着最后的体面。这座见证徐州商业变迁的地标,如同一位迟暮的英雄,既留恋往日的辉煌,又不得不面对时代的更迭。或许正如网友所言:“它还能活过来吗?”答案或许藏在南京莱迪广场的灯光里,藏在老宇宙商店的手作台上——当传统市场学会用创意讲述故事,用空间承载情感,下一场潮水终会到来。
来源:都市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