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剑平丨溪山有灵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7-21 18:31 1

摘要:上佬村,这名字在舌尖轻轻一滚,便带出几分古意。它静卧于吉首市峒河街道东北部,与喧嚣的城区仅四公里之隔,却仿佛隔了千年光阴。初闻其名,是在一本泛黄的县志上,那些关于“上佬八景”的诗句如珠玉般散落纸页,吸引着我前去探寻。

钟剑平

上佬村,这名字在舌尖轻轻一滚,便带出几分古意。它静卧于吉首市峒河街道东北部,与喧嚣的城区仅四公里之隔,却仿佛隔了千年光阴。初闻其名,是在一本泛黄的县志上,那些关于“上佬八景”的诗句如珠玉般散落纸页,吸引着我前去探寻。

沿蜿蜒的山路前行,酒鬼酒厂的酒香随风飘来,竟与山野气息奇妙相融。转过一道山梁,村落豁然眼前——三座自然寨子依山而建,青瓦木屋错落有致,炊烟袅袅升起,在暮色中勾勒出温柔的轮廓。村口几位老人闲坐,脸上的皱纹里刻着苗疆的风霜与故事。

首先寻访的是吴鹤私塾旧址。这位明代教育家生于斯、长于斯,最终又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站在鳌鱼峰上,想象五百年前,那个叫吴鹤的年轻人如何在此创办私塾,如何“傍寺抄经”,如何追随王阳明研习“知行合一”的哲理。如今的遗址已难觅当年痕迹,但山风过处,似乎仍能听见朗朗书声。吴鹤不乐仕途,甘愿在乡野开馆授业,这种精神在今日看来尤为珍贵。他像一株倔强的山茶树,在贫瘠的土壤中开出文明之花,滋养了一方水土。

村中老者告诉我,上佬八景虽有些已不复存在,但意境犹存。我按图索骥,寻访这些被古人吟咏过的风景。“二童讲书”处,两座小山相对而立,中间平坦如案,确似两位神童对坐论学;“道洞生烟”的洞口仍有薄雾缭绕,恍若仙人炼丹的余烟未散;“神鱼作雾”的小山依然忠诚地为农人预报天气,鳞片般的岩石在阳光下闪烁。最动人的是“鸣钟自鼓”的响岩山,我随手捡起一块石头轻敲,果然发出清越的声响,如钟如磬,难怪古人会疑为“梵中奏大镛”。

在村东南,我找到了那条著名的“迎亲路”。石板已被岁月磨得光滑,缝隙间生出青苔。明代太平镇司马溪人为迎娶上佬的女子,不惜人力物力修筑此路,这是何等浪漫的工程!我抚摸着斑驳的石板,仿佛看见当年迎亲队伍的红衣在青山间流动,听见唢呐声响彻山谷。这条路不仅连接了两个村寨,更连接了古今的情愫。

宝峰寺坐落在响岩山顶,虽经“文革”损毁,村民仍自发捐资重建。寺虽简陋,却自有一番超然气度。寺中碑文警世劝善,字字珠玑。站在寺前远眺,整个上佬村尽收眼底,远山如黛,近水含烟,难怪吴鹤会选择在此抄经寄宿。山风拂过,带来阵阵松涛,一时间竟分不清是风动还是心动。

夜幕降临,借宿在一户农家。主人老吴是村中少有的留守青年,他告诉我,这些年村里变化很大:路修好了,网络通了,不少年轻人开始回乡创业。“上佬有这么多宝贝,不能就这么埋没了。”老吴眼中闪着光,“我们打算搞乡村旅游,让外面的人来看看我们的八景,听听吴鹤的故事。”

晚饭是村民自家种的蔬菜和玉米,简单却鲜美。老吴拿出自酿的米酒,酒过三巡,他的话多了起来:“我爷爷是村里最后一个能完整讲述八景传说的人,我小时候常跟着他满山跑。现在我也常带儿子去认这些地方,不能断了根啊。”

夜深人静,我独坐在院中。上佬的星空格外明亮,银河如练,繁星似锦。忽然明白,乡村振兴并非简单的建设与发展,更是对这片土地灵魂的唤醒。上佬村拥有的不只是山水之美,更有沉淀了数百年的文化血脉。吴鹤的精神、八景的传说、迎亲路的故事,都是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证明。

翌日清晨,我在鸟鸣中醒来。薄雾笼罩着村庄,远山若隐若现,宛如水墨画。几个孩童背着书包走过,笑声清脆——他们或许还不完全懂得脚下这片土地的分量,但总有一天会明白,自己站在怎样厚重的文化根基上。

离开上佬时,我在村口那棵老枫树下驻足回望。这个近城临市的古村,像一位隐士,既享受着现代文明的便利,又守护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乡村振兴的春风已然吹到这里,我仿佛看见,不久的将来,上佬的八景将被更多人知晓,吴鹤的故事将被更广泛传颂,而这条古老的迎亲路,将迎来新时代的访客。

溪山有灵,文脉不绝。上佬村正以它独有的方式,诉说着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温故知新;不是盲目追随,而是守正创新。在这里,每一块石头都在唱歌,每一座山峰都在诉说,等待着有心人来倾听这穿越时空的对话。

来源:湘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