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其六十四卦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揭示了宇宙与人生的规律。其中“大过卦”(䷛)是一个极具深意的卦象,它由下巽(风)上兑(泽)组成,卦形如栋梁弯曲之状,卦辞曰:“栋桡,利有攸往,亨。”字面意思是房屋的栋梁出现弯曲,但利于有所前往,最终通
《“大过卦”的心理启示:在危机中寻找心灵的平衡》
《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其六十四卦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揭示了宇宙与人生的规律。其中“大过卦”(䷛)是一个极具深意的卦象,它由下巽(风)上兑(泽)组成,卦形如栋梁弯曲之状,卦辞曰:“栋桡,利有攸往,亨。”字面意思是房屋的栋梁出现弯曲,但利于有所前往,最终通达。这一卦象不仅蕴含着古人对危机的深刻洞察,更对现代人的心理世界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
一、大过卦的象征:过度中的心理失衡
大过卦的卦象中,中间四爻均为阳爻,上下两爻为阴爻,如同栋梁中间坚实而两端柔弱,难以承重而弯曲。这象征着一种“过度”的状态——事物发展超出常态,陷入失衡。《易传·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泽水淹没树木,是过度的表现;而君子应当以独立无畏的态度面对,即使隐遁也不感到苦闷。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过度”是人类心理困境的常见根源。例如:
1.过度焦虑:对未来的担忧超出实际需要,反而抑制行动力;
2.过度执着:对某一目标或信念的僵化坚持,导致思维失去弹性;
3.过度压抑:情感或需求被过度克制,最终以更激烈的方式爆发。
这种失衡状态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安全感受威胁”密切相关。当个体感到环境压力超过自身应对能力时,容易陷入“栋桡”式的心理危机——仿佛心灵的支柱即将折断。
二、“栋桡”之困:危机中的心理隐喻
大过卦的“栋桡”意象,恰如现代人常说的“心理崩溃”前兆。但《周易》的智慧在于,它并非简单否定“过度”,而是将其视为转化与成长的契机。卦辞中“利有攸往,亨”明确提示:危机中蕴藏着行动与通达的可能性。
1. 承认危机的真实性
大过卦不掩饰“栋桡”的危险性,这与心理学中“危机干预”的原则一致:首先需要正视问题,而非逃避。荣格曾指出:“阴影的直面是自我整合的开始。”只有承认失衡的存在,才能开启调整的过程。
2. 过度中的能量转化
大过卦阳爻过盛,象征过剩的能量。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后来的荣格均认为,心理能量具有“转化性”。例如,过度焦虑可能源于未充分利用的创造力,若将其导向艺术或问题解决,反而成为动力。这与《易传》中“独立不惧”的倡导异曲同工——以主动姿态接纳危机,而非被动受害。
三、独立不惧:危机中的心理韧性建设
大过卦《象传》提出“君子以独立不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慎独”思想相通,亦与现代心理学中的“心理韧性”(Resilience)概念契合。心理韧性指个体在逆境中保持适应与成长的能力,其核心正是“独立不惧”的精神。
如何培养这种韧性?
1.自我接纳:承认自身局限与过度倾向,如荣格所言“光明与阴影的整合”;
2.资源调动:大过卦中阳爻代表内在力量,需主动调用支持系统(如人际网络、文化智慧);
3.意义重构: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意义来》中强调,危机中的意义寻找是生存的关键。大过卦的“亨”正提示:过度状态可能通向新的平衡。
四、遁世无闷:退出中的心理调节
大过卦《象传》同时提到“遁世无闷”,即必要时隐退而不苦闷。这并非消极逃避,而是一种战略性的心理调节。现代心理学中的“撤退机制”(Strategic Withdrawal)认为,暂时退出压力环境有助于恢复认知资源与情绪平衡。例如:
1.冥想与独处:如同道家“心斋”与儒家“静坐”,为心灵提供喘息空间;
2.文化疗愈:通过艺术、自然或哲学思考重新定位自我,避免在“过度”中迷失。
这一点与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豁达相通,也契合森田疗法“顺应自然”的理念——接受有时需“迂回前进”的智慧。
五、阴阳平衡:大过卦中的动态和谐
尽管大过卦表现为阳亢过度,但其卦象中仍保留初爻与上爻的阴柔之力,暗示平衡的可能。《周易》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任何过度最终需回归动态和谐。心理学中,荣格提出“对立面整合”是自性化的关键,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指出,自我实现需以各类需要的平衡满足为基础。例如:
1.情绪管理:喜怒哀乐皆需表达而非压制,符合中医“七情适度”的原则;
2.行为调整:认知行为疗法(CBT)中的“平衡思维”训练,与大过卦的警示一脉相承。
六、历史镜鉴:古人的危机智慧
大过卦在历史中常被引用为“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的依据。例如:
1.商汤革命:《易传》以汤武革命诠释大过卦,说明危机中可突破常规以求新生;
2.孔子论卦:孔子在《系辞》中评大过卦“君子以恐惧修省”,强调危机中的自省与改进。
这些例子启示现代人:心理危机未必是灾难,也可能是打破旧模式、重建更健康心理结构的契机。
七、在心灵之栋弯曲处寻找光明
大过卦的心理启示在于:它既不美化危机,也不渲染绝望,而是以栋桡之象诚实展现困境,又以“利有攸往”指向希望。这与现代心理学的核心信念——成长源于对逆境的响应——完全一致。
当我们感到压力过度、身心失衡时,或许可以回想这一古老卦象的智慧:
1. 正视“弯曲”:接受暂时的心理震荡,而非否认或自责;
2. 调动阳刚:以“独立不惧”之心行动,转化能量为动力;
3. 涵养阴柔:以“遁世无闷”之态 retreat,给予自我修复空间;
4. 追求动态平衡:在过度与不足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中道。
正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道行不通时选择变化,变化了后就会豁然开朗,行得通则可以长久。心灵的“栋桡”之危,或许正是我们走向更深邃通达之境的起点。
丁俊贵
2025年8月27日
来源:觉悟兴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