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里又黏又怪,吃不下饭?警惕,这可能不是“上火”那么简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20:19 1

摘要: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身体某个部位传来一阵难以名状的怪异感,挥之不去,但去医院检查,却什么也查不出来?医生可能会告诉你“别太紧张”“放轻松”,但那种真实不虚的感觉,却像一个谜团,困扰着你的生活。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身体某个部位传来一阵难以名状的怪异感,挥之不去,但去医院检查,却什么也查不出来?医生可能会告诉你“别太紧张”“放轻松”,但那种真实不虚的感觉,却像一个谜团,困扰着你的生活。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关于“怪病”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85岁的李阿姨(化名),她所经历的,是一种名为“口腔内异常感症”的罕见困扰,而她最终的康复之路,不仅揭示了这种怪病背后可能隐藏的惊人真相,也为许多有类似困扰的人们点亮了一盏希望的灯。

故事要从几年前说起。李阿姨是一位独居在东京的八旬老人 。大约在8年前,她开始受失眠困扰,不过在药物的帮助下,情况还算稳定 。然而,三年前的一次心脏手术,成了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

手术后,李阿姨不仅失眠复发,还陷入了深深的抑郁 。她情绪低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总是感到疲惫不堪 。除此之外,各种身体上的不适也接踵而至:头晕、头重脚轻、没胃口 。但最折磨她的,是一种嘴巴里的怪感觉 。

起初,这种感觉还不算太严重。但在一次停用抗抑郁药后,它随着抑郁症的复发卷土重来,并且变本加厉 。李阿姨开始向家人和医生反复描述,她的嘴里总是“黏糊糊的”,还伴随着味觉异常 。这种感觉如此真实而强烈,就好像嘴里被什么东西占据了一样,让她对吃饭产生了巨大的恐惧和障碍,严重影响了她的正常进食 。

家人带着她看了很多医生,口腔科、消化科……检查做了个遍,口腔黏膜光滑,没有任何异常。这到底是什么病?

在医学上,这种“身体里存在着无法解释的、怪异的异常感觉”的现象,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体感异常(Cenesthopathy)” 。它就像一个“身体的幻觉”,你真实地感受到了,但它却没有物理基础。而当这种感觉局限在口腔时,就被称为“口腔内异常感症(Oral Cenesthopathy)” 。

这种病症非常棘手。在日本,它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 。由于在现行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DSM-5-TR)中,它甚至没有一个独立的诊断名号 ,临床医生常常只能将其解读为一种躯体形式的幻觉或妄想,通常会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来治疗 。然而,治疗效果却普遍不佳,有效率通常不到50% 。

李阿姨的医生也遵循了常规思路。他们尝试增加抗抑郁药的剂量,但效果不佳,头晕反而加重了 。无奈之下,李阿姨第一次住进了精神科病房 。

住院后,医生为李阿姨的抗抑郁治疗方案中,加入了一种小剂量的辅助药物——阿立哌唑 。奇妙的是,这个方案起效了!李阿姨的抑郁情绪和嘴里的怪感觉都得到了改善 。

然而,好景不长,新的问题出现了。李阿姨变得异常嗜睡,整天昏昏沉沉,严重影响了白天的活动 。更令人担忧的是,她开始出现了一些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动作变得迟缓、走路时身体不自觉地前倾 。

这是一种典型的“药物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也是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医生立刻减少了药物剂量,虽然嗜睡有所好转,但头晕和头重脚轻的感觉依然存在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李阿姨的行动越来越不稳,最终因为逐渐加重的步态不稳、头晕和疲劳,以及那些挥之不去的锥体外系症状(即帕金森样症状),再次入院 。

这次,医生们陷入了沉思。为什么李阿姨对这么小剂量的药物反应如此剧烈?这种“抗精神病药物超敏反应”,结合她晚年才出现的抑郁症、奇怪的口腔症状以及持续的头晕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迹象,让医生们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假设:李阿姨的病,可能不仅仅是抑郁症那么简单,其背后或许潜藏着一个更大的“敌人”——路易体病(Lewy Body Disease, LBD)的早期阶段

当医生停用阿立哌唑后,李阿姨的帕金森症状确实改善了,但那个折磨人的口腔异物感很快又卷土重来,让她再次无法进食 。这个“跷跷板”一样的治疗反应,进一步印证了医生们的猜想。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就要从我们大脑中的一种重要物质——多巴胺(Dopamine)说起。

多巴胺,你可能听说过它,它常被称为“快乐分子”,与我们的情绪、奖励感有关。但它的功能远不止于此,它还是大脑运动控制系统里的关键“信使”。帕金森病的核心病理,就是大脑黑质区域分泌多巴胺的神经元大量死亡,导致多巴胺水平下降,从而出现手抖、僵硬、行动迟缓等症状。

而路易体病,则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了帕金森病和路易体痴呆(DLB) 。这类疾病的共同特点,就是大脑和神经系统中出现了异常的蛋白质团块(路易体),并常常伴随着多巴胺系统的功能障碍 。

医生们推测,李阿姨可能正处于路易体病的“前驱期”或“精神症状首发”阶段 。在这个阶段,运动和认知问题还不明显,但抑郁、幻觉,甚至是像口腔内异常感症这样的奇怪感觉,可能已经作为早期预警信号出现了 。

那么,阿立哌唑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强烈的副作用呢?这类药物的一个主要作用机制,就是调节大脑内的多巴胺活动。对于一个多巴胺系统本就脆弱、濒临枯竭的人来说,即便是微小的扰动,也可能导致系统彻底“失灵”,从而诱发出严重的帕金森症状。

这个假设虽然听起来合乎逻辑,但需要证据。于是,医生们为李阿姨安排了两项堪称“高科技侦探”的检查。

第一项检查:DaT-SPECT(多巴胺转运体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这听起来很复杂,但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给大脑的多巴胺系统拍一张“工作状态图”。通过注射一种特殊的示踪剂,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大脑纹状体区域(多巴胺系统的一个关键枢纽)的多巴胺转运体是否活跃。结果显示,李阿姨双侧大脑纹状体的示踪剂摄取都显著减少了 。这张“图”清晰地表明:她大脑的多巴胺系统确实出问题了,功能正在衰退!

第二项检查:¹²³I-MIBG 心脏闪烁显像 34。

这项检查的目标是心脏。路易体病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不仅影响大脑,还会影响控制内脏器官的自主神经系统,尤其是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检查结果显示,李阿姨心脏的MIBG摄取也显著降低了 ,这进一步提供了支持路易体病理存在的有力证据。

至此,谜底几乎已经揭晓。李阿姨的种种怪病,根源很可能在于大脑多巴胺系统的功能障碍。常规的治疗思路——使用调节多巴胺的抗精神病药物——对她来说不仅无效,反而有害。

既然问题是多巴胺“太少”了,那么治疗思路就应该彻底扭转:不是去“堵”,而是去“补”!

医生团队在与李阿姨和她的家人进行了充分沟通,并告知这是一种“超说明书用药”后,为她启用了一种全新的药物——普拉克索(Pramipexole)

普拉克索是一种“多巴胺激动剂”,它的作用不是阻断或调节,而是直接模拟多巴胺,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受体 。简单来说,它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能直接打开需要多巴胺才能开启的“锁”,从而“伪装”成多巴胺来发挥作用。

疗效是惊人的,甚至是立竿见影的。

用药后短短1周内,长期困扰李阿姨的口腔不适感就明显减轻了,她开始能够重新吃一些固体食物 。到第2周,她的口腔进食基本恢复正常。最关键的是,这次治疗没有出现任何副作用。

出院后,医生对李阿姨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随访。结果令人欣喜:她的口腔内异常感症和抑郁症状都完全消失了,并且没有再出现任何帕金森样的运动问题 。

李阿姨的故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口腔内异常感症”这类怪病背后复杂的神经机制。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

“怪病”背后必有因: 对于许多中老年人出现的、难以解释的躯体不适,尤其是那种怪异的、无法名状的感觉,千万不要简单地归结为“心理作用”或“想太多”。它有可能是大脑神经化学物质失衡的早期信号。多巴胺系统的重要性: 李阿姨的案例有力地证明,至少在一部分老年患者中,口腔内异常感症与多巴胺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甚至可能是路易体病的一个非常早期的、不典型的表现 。精准治疗的可能: 这个案例提示我们,在治疗这类患者时,需要更加个体化。如果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对常规的抗精神病药物反应不佳或出现严重副作用,就应该警惕其背后是否存在多巴胺功能障碍的可能 。通过DaT-SPECT等影像学检查,或许能帮助我们识别出这部分患者,从而避免无效甚至有害的治疗,转而采用像普拉克索这样的多巴胺激动剂进行精准干预。

当然,这只是一个案例报告,它的普适性还需要更多、更大规模的研究来证实 。但李阿姨的经历无疑为无数被类似“怪病”折磨的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它提醒我们,医学的进步,正是在这一次次对疑难杂症的深入探索和不懈追问中实现的。

下一次,当你或你身边的亲人再抱怨身体出现“说不清道不明”的怪感觉时,请多一份耐心和重视。因为在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大脑发出的、需要我们用心倾听和解读的求救信号。

参考资料:Matsui H, Tamura T, Kameyama M, Omori Y, Sugihara G, Takeuchi T, Takahashi H, Furuta K. Late-Onset Oral Cenesthopathy With Dopaminergic Dysfunction: Therapeutic Response to Pramipexole in a Case With Suspected Prodromal Lewy Body Disease. Psychogeriatrics. 2025 Sep;25(5):e70088. doi: 10.1111/psyg.70088. PMID: 40859748; PMCID: PMC12381603.

来源:康讯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