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2年3月初,京城被连绵的阴雨笼罩。可尽管天气恶劣,周总理却坚持要出门,他要迎接一位老战友的骨灰归来。众人随周总理在机场焦急等待,终于,一架飞机缓缓降落在北京西郊机场。
1972年3月初,京城被连绵的阴雨笼罩。可尽管天气恶劣,周总理却坚持要出门,他要迎接一位老战友的骨灰归来。众人随周总理在机场焦急等待,终于,一架飞机缓缓降落在北京西郊机场。
从机舱门走出的,是张国华将军的遗孀,她手中紧紧捧着的,正是张国华将军的骨灰盒。周总理连忙快步上前,在雨中接过骨灰盒,眼眶瞬间泛红,泪光闪烁。
而在毛主席的办公室里,气氛同样沉重。毛主席静静地坐在桌前,目光凝视着军委成员的名单,那份名单上,张国华的名字赫然在列,如今却成了刺痛的记忆。
毛主席长叹一声,缓缓拿起笔,手微微颤抖的将张国华的名字轻轻划去,口中低语:“我再也见不到张国华了。”
张国华
1914年,张福桂出生在江西永新县的一个贫困家庭。他自幼聪颖,记忆力惊人,但凡是看过的东西都能牢记于心。上学后,他的成绩更是出类拔萃,但由于家境贫寒,私塾没念多久便不得不辍学在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江西掀起了一股革命浪潮,农民夜校涌现传播着党的声音和主张。张福桂成为了其中一员,在夜校的灯光下,他学习着,心中燃起了对革命的向往。
1929年,张福桂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国华”。改名之后,他奔赴井冈山,加入了王佐的队伍。后来这支队伍便由毛泽东和朱德领导了,并成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一部。
在红军中,张国华作战勇敢,即使在战斗中受伤,也只是简单包扎后便重返战场。1931年,张国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革命生涯掀开了新的篇章。毛主席曾评价他:“张国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毛主席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张国华跟随部队踏上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征途。长征路上,他多次命悬一线,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勇敢。他写诗鼓舞大家:“红色英雄汉,飞步碎冰雪!”
正是凭借着这种意志和精神,张国华在包座战役、腊子口战役中取得了胜利。长征结束后,他进入陕北抗日军政大学深造,系统学习了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迅速完成了从普通士兵到优秀将领的蜕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张国华不仅建立了多个革命根据地,还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魅力。他很快就从5师4旅旅长晋升为第二野战军18军军长。
刘邓两位首长也称赞他“会捉战机,会打游击”,是个军政双全的将领。1949年底,我党决定和平解放西藏,主席深思熟虑后,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刘邓两人。
毛主席与周总理
邓小平作为政委,首先向刘伯承征询意见:“司令员,你看让谁进藏合适?”
刘伯承扶了扶老花镜,沉思片刻后反问道:“你看让张国华去怎么样?”
邓小平闻言笑了:“我也觉得他最合适。一来他年龄适中,二来他作战经验丰富,是名老红军,肯定能胜任这一任务。”
刘邓两位首长意见一致,随即向党中央汇报了他们的决定。党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后,同意派张国华率领十八军入藏,和平解放西藏。
1950年,张国华身着厚重的冬装,坐在专车的后座上,准备启程前往西南赴任。就在这时,一辆吉普车迅速超了过去,稳稳地停在了专车的前方。
毛主席
车门打开,两位士兵率先跳下,紧接着,一位军官手持文件夹,走了过来。他来到专车窗前,轻轻敲了敲车窗,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将文件夹交给了张国华的司机,转身离去。
张国华缓缓打开文件夹,只见上面赫然写着两个大字——“调令”。这是主席亲自签署的命令,命令他即刻率领部队前往西藏,解放西藏全境。
张国华整了整帽檐,沉声对司机说道:“回去!”
从四川到西藏,十八军的战士们思想波动很大,一时之间,思想难以转变。但军令如山,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命令必须执行,而且必须取得胜利。
张国华夫妇
张国华将军对十八军的主要领导说道:“这次进军西藏,不是解放一个省会那么简单,而是解放全西藏,完成祖国大陆的统一大业!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的光荣职责。”
在主要领导的思想统一之后,张国华决定召开一次团以上干部会议,进一步动员和部署。而就在他准备召开会议的当天,秘书却打来了一个紧急电话:“难难高烧不退,您要不要去看一下?”
张国华赶忙问道:“什么病?”秘书猜测可能是肺炎。
片刻之后,张国华深吸了一口气,做出了决定:“你帮我去照看一下,我现在不能离开。”
会议如约召开,张国华发表着动员讲话,激励着每一位干部战士。可当会议进行到一半时,秘书突然闯了进来,神色焦急地说道:“难难病重,夫人和医生请您马上去医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国华将军眉头紧锁,心中涌起一股怒火:“三万多人马上要进藏,今天这个会,我这个当军长的,能离开吗?”
会议结束后,张国华匆匆赶到医院,而此时难难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作为一军之长,他强忍着悲痛,没有在众人面前流下一滴眼泪。只有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他才任由泪水横流,思念着离他而去的女儿。
1950年3月,经过紧张的准备工作,18军先遣队正式从乐山出发,踏上了进军西藏的征程。此后不久,大部队也迅速跟上,向着那片未知的土地挺进。
等到1950年7月初,张国华等人已经抵达了甘孜地区。在这里,他们获得了格达活佛的信赖和支持。格达活佛明确表示:“我认识三大寺的人以及西藏地方政府的人,要是有需要,我可以一起去拉萨帮忙劝和。”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格达活佛之所以如此配合和支持张国华将军,完全是因为他治军有方、纪律严明的缘故。自从带队进入西藏以来,张国华将军一直要求部队严守纪律,不扰民、不抢掠。即使下着大雨,战士们也宁愿站在路边淋雨,也不愿打扰当地的百姓。
格达活佛深信,我党能够给西藏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和未来。而张国华将军也认为,能够和平收复西藏是最好的结果。双方一拍即合,决定携手共进,为西藏的和平解放而努力。
经过商量,张国华将军决定由格达活佛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以及西康副主席一职,先行前往拉萨进行谈判。而谁也没有想到,当时西藏地方政府却受英国特务福特的蛊惑和挑拨,竟然将格达活佛扣了下来,并随即将其杀害。
张国华将军听到这个消息后怒发冲冠、悲痛欲绝。他当即拍桌立誓:“一定要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让西藏开满自由之花!为格达活佛报仇雪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实现这一誓言和目标,张国华将军决定首先打响“昌都战役”。昌都是西藏的大门和咽喉要地,只有拿下这里,才有可能和平解放西藏。
1950年10月6日,随着张国华将军一声命令,昌都战役爆发。解放军的炮火瞬间压制住了金沙江对岸藏军的火力。江面波涛汹涌,渡江部队冒着生命危险,强行渡过金沙江,迅速控制住了渡口。
主力部队紧随其后迅速过江。渡江成功后,部队分成几路直逼昌都而去。战场上,枪声、炮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经过数日激烈的鏖战,我军终于在24日解放了昌都及其周边地区。
在昌都战役最为关键的时刻,张国华将军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一连七天七夜吃不下饭,也睡不着,双眼布满血丝,却始终坚守在指挥岗位上。
周总理
他思考着如何打赢这场硬仗,又如何向毛主席和刘邓首长交代。战役胜利的消息传来,张国华将军强撑着满脸的倦容,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他对大家说:“同志们,咱们这场仗可算是打下来了!要是失败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跟毛主席他们交代。现在这胜利的模样,我一会儿就向他们汇报,让他们也分享我们的喜悦!”
昌都战役的胜利震撼了西藏地方当局,在无奈之下,他们派出了一支代表团,于1951年5月23日在北京与中央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而西藏的高原环境却给张国华将军的身体带来了损耗。他本就因征战多年留下一身伤病,高原反应更是让他的身体状况雪上加霜。他患上了心脏病,时常感到胸闷、气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国华将军却没有退缩。他知道,西藏刚刚解放,建设西藏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邓小平得知他的病情后,想要将他调离西藏回到后方休养。可他还是请求留下来,他记得自己的誓言:“要让西藏的土地开满自由之花!”就这样,他在西藏一待就是16年。
这16年里,他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都洒在了这片土地上。他深入基层,了解藏族群众的生活状况,为他们排忧解难。他积极推动西藏的建设和发展,为西藏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67年,张国华将军才离开西藏军区,来到成都军区担任党委第一书记。而这期间,他只回过一次北京。
毛主席接见了他,说道:“西藏的和平大局离不开你张国华的努力。你是一个稳重的人,我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只不过这么多年辛苦你了!”
张国华
张国华将军听到毛主席的话后,眼含热泪。他连忙对毛主席说道:“我永远是毛主席的兵!只要主席一句话,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毛主席哈哈大笑,拍拍他的肩膀说道:“你啊!你啊!真是个好兵!”
1972年,一次军事会议召开时,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听取汇报。可他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胸痛,眼前一黑,摔倒在地。梁兴初将军见状,立马派人把他送往医院抢救。而军区的车赶到医院时,张国华将军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成都军区为张国华将军举行了欢送仪式。西藏也派遣代表赶往成都,参加张国华将军的追悼会。火化后,张国华将军的骨灰被送往北京。周总理亲自迎接,他的眼中闪烁着泪光,伤心地说:“中央正准备重用你的时候,你却走了啊!”
不久之后,中央决定召开四川建设的专题会议。周总理在询问是否要接见四川代表时,毛主席轻轻拍了一下沙发,然后轻轻叹了一口气。他的神情悲伤地说道:“不见了,再也见不到张国华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国华将军是其他高级将领的缩影。在革命时期,他们浴血拼搏,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战功。在国家建设时期,他们放弃一切个人私利,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制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政策。他们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无私的一生。
来源:小乐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