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数智时代的艺术新语境初探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5 14:01 2

摘要:“艺术是时代的产物”,每个新时代的来临都会孕育出相应的艺术门类,并留下该时代的艺术印记。而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数智艺术应运而生并不断拓展,新兴的艺术理念和形式语言等的出现,需要我们重新认知数智时代的艺术新语境,才能促使其健康生长。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每个新时代的来临都会孕育出相应的艺术门类,并留下该时代的艺术印记。而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数智艺术应运而生并不断拓展,新兴的艺术理念和形式语言等的出现,需要我们重新认知数智时代的艺术新语境,才能促使其健康生长。

语境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

不同的时代孕育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时间轴来看,远古时代诞生了象形文字和壁画,农耕时代催生了书法和水墨画,工业时代则产生了油画和水彩画,信息时代带来了新媒体艺术。而今天,我们正处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数智艺术的诞生成为必然。

从认知角度来看,每个时代的艺术表达都与当时人们的认知方式密切相关。远古时代的象形艺术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直观理解;农耕时代体现了古人的精神追求;在工业时代,现代艺术强调形式与造型,当代艺术则更注重观念表达。而虚拟时代出现了新媒体艺术、科技艺术和未来艺术等形式。数智时代是虚拟世界发展的中、高级阶段。

从宏观层面来分析,数智时代的艺术新语境呈现如下4个特征:

1.科技性。我们正处于科技大爆发的时代,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虚拟技术、脑机接口、太空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变化周期越来越短的趋向明显,并逐步带来质变。

2.虚拟性。我们正处于受AI技术影响而虚拟动能大开拓的新阶段,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从物理世界的十进制转向0和1的二进制虚拟世界。这一革命性的动力转化从底层逻辑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动能,也为其他领域注入新的助力,甚至可以化虚为实、为实服务。

3.全球性。当前,全球化的浪潮势不可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跨地域、跨领域的合作也愈加频繁。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和平呼声的不断上升,冷战时期的对立已逐渐成为历史。全球化带来的信息流动和认知共享使得人们的思想更加趋向开放和多元,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全球发展共同体的理念。

4.未来性。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正加速推进“数字未来”。AI的崛起激发了人类对未来的强烈反应,既有乐观的期待,也有悲观的担忧,AI正成为全球各国竞争的关键,也推进了跨国合作。特别是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到AGI(通用人工智能),再到ASI(超级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引发了对生命认知的深刻拷问。同时,核裂变技术的进步为未来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新动能;太空技术的突破也让太空移民成为可能,照亮了人类未来的新篇章。

正是上述四大新特征使我们对数智时代的艺术认知、作品创作和评判标准发生变化,带来了更多未知可能。因此,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维度、拓宽视角,重新审视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

Beeple《每一天:前5000天》NFT数字加密艺术

语境二

人机协同趋势下的平权互补

笔者多次在讲座和文章中提到,AI艺术的发展规律呈现出虚实共生、人机协同、融合发展、数智赋能和生态开放等趋势。当前,人机协同的趋势依然未变,但人们的认知和理解需要进化。现在存在两种极端的看法:一种是偏执地认为AI仅是工具,只能是为人类所用;另一种则悲观地认为,硅基生命的出现会取代碳基生命,甚至摧毁人类。但通过实践和学习,笔者认为,AI艺术的发展是有进化规律的(由人类推进和AI自身发展来决定)。

1.超级工具。首先,AI作为超级工具出现,与传统艺术工具的物理性特征完全不同。它是基于虚拟的二进制构建,去除手工创作,扮演助手的角色,通过提示词生成图像、视频、音乐等。

2.合作伙伴。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人类通过大数据的汇集为AI提供了强大支撑,AI从超级工具演变为合作伙伴。

3.“双脑”关系。随着AI深度学习的不断演进,生成式AI逐渐有一定的意识,正朝着AGI迈进。此时,人脑与AI脑在平等互补的关系中共同进步,开启了全新的合作模式。

4.“智体”协同。目前,AI尚不具备自主性,但未来物理AI的出现势在必行。机器人或成为承载AI主体的重要物理载体,使AI逐步成为独立的主体,与人类展开协同甚至竞争,共同推动世界向善防恶发展。

在这种人机协同关系中,关键的问题是:人类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有三种可能:第一,人类松懈而机器不停运转。这种情况极容易导致人类进入“舒适区”,无法适应新的工作状态的变化,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防止。第二,人类主导与机器协作。二者避免过度依赖,确保平权合作、和谐与可持续性。这种模式是今天人类和机器协同工作的现实选择。第三,人类的创造力与机器深度合作。这一状态强调人类的创造力突破边界,机器则进一步深化工作,达到高度智能化,尤其是人类创意和技术进步实现双突破。

目前,我们正处于人类主导与机器协作的阶段,实现人机深度协同与平权对话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1.深耕提示语:提示语是AI艺术创作的核心,从简单到结构化、复杂化的升级,是提升AI艺术水平的关键。2.人类的深度学习与AI同步:人类需像AI一样进行深度学习、终身学习,普及AI通识课程,同步学习未来知识,提升认知水平和创新思维,建立新知识体系,与AI更高层级连接,实现创造性重组。3.掌握并突破AI使用路径:掌握数字逻辑与数学链条,结合数据、多视角提问和专家引导,推动AI多维拓展,探索协作模式,突破使用边界。4.建立“平权向善”体系:打造个性化AI角色,推动人机平权,确保技术向善发展。平权对话是推动数字向善的基础,同时还必须进一步考虑伦理底线,在机制上防止人类恶意操控、技术滥用和AI向恶的倾向。

一山《硅基新密码》(截帧)AI影像时长3分10秒2024年(作品说明:用AI语言对硅基代码深度学习人类神经元的艺术化演绎。)

语境三

数智艺术的分类引导

从目前数智艺术发展的规律出发,其艺术创作可分为四大类别进行分类引导,以利于更有成效地推进。

大众主导类

数智艺术是新时代技术变革的产物。它降低了艺术创作的技术门槛,解放了人们的双手,无论其艺术水平如何,都能通过简单的提示词生成图像、视频等作品。过去“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逐渐成为现实,这使得艺术不再只属于少数人。特别是在学生和大众中推广这一理念,借助AI技术将有助于审美的普及和提高,使艺术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一理念的实现,不仅将逐步消除美盲,更是通过普及而赋予每个人表达与创造的能力,这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又一大标志。

技术主导类

它可以分为赋能和炫技两大方面:一方面由于数智艺术具有高技术性,其已经超越了过去任何时代的艺术形式。例如,在笔者的实践中,将数智艺术的各种形式赋能到非遗中,使这些传统文化时尚化、立体化、大众化、故事化,甚至转变为互动性、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和数据永续,从而让非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数智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艺术炫技的可能。尤其是在舞美、视效等领域,扩大了艺术张力。例如,在今年的各大春晚中,舞美效果大量运用数智技术,赋予表演更多的科技感和艺术性,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强大冲击力。

需要强调的是,酷炫的形式始终只是手段,而艺术本质在于触动人心、洞察人性等。它应该服从、服务于艺术的内涵,应重点关注如何通过视觉技术的新突破来展现更深层次的文化思想,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美感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共鸣。

艺术主导类

有些人认为,数智艺术的功能是赋能,并不是这个时代独特的新艺术。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更多是认知局限性所决定的。根据笔者的研究、实践来看,AI艺术作为数智艺术的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发展潜力。

第一,AI艺术的核心特征是基于算法和数据的创作方式。这种方式使得艺术创作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和多样性,可以通过不同的算法模型进行个性化创作,这无疑拓宽了艺术创作的表现空间。

第二,人机协同创作为艺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它不仅提升了艺术作品的复杂性和表现力,可能在未来还会创造出以往无法想象的艺术表现形式。

第三,数智艺术的跨领域、跨门类能力为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突破了局限、打破了壁垒、拓展了边界。

第四,AI艺术的可复制性和高度可编辑性是其独特的优势之一。它解放了艺术生产力,还可通过生成式对抗网络(GAN)带来多种风格的集成创新。

第五,交互性和动态性是数智艺术不可忽视的新特征。它们让艺术不再是单向的表达,而是一个参与性强、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互为一体的过程。

雷菲克·阿纳多尔《机器幻觉:LNM-珊瑚》AI数据雕塑时长4分2024年(作品说明:艺术家将2亿张照片经过算法处理后,转化成机器生成的图像,而后经算法上色生成动态雕塑。)

数智艺术在重新定义美学的同时,如何既能模仿经典艺术风格,又能够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符合新时代的作品,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一大问题。经初探有以下几点:

一是大胆进行艺术集成创新。当前,艺术创作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人机协同的模式上,体现的是人类与机器共同作用、共同进步的过程;人类也可在AI生成的初步创意下进一步提升,共同创作实现1+1>2的效果。在AI的技术进化能力与人类的情感、思想进步能力有机结合与作用下,使未来艺术创作更具深度与广度。

二是突破人类的艺术想象力。艺术创作的突破离不开人类想象力的拓展。面对数智时代语境的新变化,倒逼艺术家跳出舒适区,挑战新图示、新语言、新符号等艺术形式创新,勇于探索人类经验以外、意料之外、常识之外等的内容创新,这样人类才能创造出能为新时代有力发声、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精品力作。

三是发现AI的创新突破点。AI的艺术创作不仅依赖数据与算法等,还可能在其异常行为和进化迭代中发现创新的突破点。例如,AI的训练数据存在不足或被限制,这可能导致模型出现“错误”偏差,然而这些“错误”正是创新的契机;黑箱原理,即AI算法模型的复杂性使得人类无法完全解释其规律,看不透它的运作机制,但这种不确定性也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无法预见的新作品;还有,轻量级优化的AI专业模型(0模型)不再需要强大的计算资源,甚至能够通过数据增强和生成指令推动创作,使艺术创作更加灵活出新等。

四是嫁接融合好各种数智技术。打好组合拳,为新时代艺术带来各种突破和创新。比如,全息投影与AI数字人结合,为现实中的三维空间提供沉浸式体验;结合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将图像、声音、装置等元素整合于一个互动场景中,使虚拟艺术作品展现出立体化的模拟真实感;通过传感技术与AI绘画的结合,艺术作品在与广大观众互动中,形成独特的艺术欣赏新场景。

五是创造出新的独立主体。传统观念认为,创造力是人类独有的特质。然而,随着AI的崛起与不断进化,AI也有可能逐渐发展为一个潜在的创作者。AGI一旦实现,将重新定义创造力的界限,也为艺术创作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它通过自我学习、生成能力以及自主创造,可能使AI能够独立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产业主导类

如何将数智艺术产业化,已成为当下及未来的一个重要任务。例如,在文体产业中,通过沉浸式视觉体验、交互式内容创作等方式,为舞台、体育场等现实空间带来全新的艺术呈现形式;在电影工业化发展中,超高清、数字模拟等技术为科幻电影带来全新升级体验;在制造业的创新设计应用上,为产品设计带来更为时尚和未来感的模型,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在建设城市数字化过程中,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数字化治理,创造全民畅享数字生活新图景,从而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繁荣;应用于文旅产业,通过沉浸式和互动性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吸引更多游客购买数智文创产品,从而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数智艺术赋能传统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使得原本沉静的历史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在交互中转化成一种新质生产力。

一山《数字小元》艺术微喷 68×200cm 2022年(作品说明:主体形象采用数字艺术“数字圈”“高密度”艺术手法,由2000个像素块组成;背景由50万个字母,经过33层叠加而成。)

语境四

艺术门类的共存与转化

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各具特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和社会需求。它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人类的艺术宝库。甚至一些过去的文化艺术形式还在为今天乃至未来的艺术创作带来灵感和养分。因此,笔者认为,使用“颠覆”一词会带来认知偏差和行为偏激,而用“迭代”的观点更符合数智技术发展规律和现实需要。

数智时代的艺术迎来了变革性的飞跃,形成了过去任何时代都没有的艺术表达形式。年轻一代已经逐渐成为数智艺术的核心受众人群和推动力量。目前,全国约有6.7亿人群与数智技术共同成长,占据了中国总人口的一半左右,预计未来还会继续增加。而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0.79亿,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这个庞大的受众群体,成为当前数智艺术发展的重要任务。

数智艺术门类丰富多样、种类繁多。为了厘清,我将其分为如下三大门类:第一大门类是指狭义的数字艺术,包括数字绘画、数字雕塑、数字摄影、数字视频、数字动画、虚拟现实艺术、增强现实艺术、交互艺术、全息艺术和沉浸式艺术等。这些艺术形式借助数字技术创造出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第二大门类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艺术,利用AI进行创作,涵盖了AI绘画、AI音乐、AI视频、AI电影、AI空间艺术、AI生活美学以及互动AI艺术等领域,这些作品通过AI的自我学习和生成能力呈现出特有的艺术效果。第三大门类是指通用人工智能(AGI)艺术,或将发展出自我创作、多模态融合的艺术形式,涉及多感官体验和跨领域艺术创作,具备动态进化、模拟情感和虚拟人格艺术以及自我反思等特点,展现出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无限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数智技术开发的历史较短、成熟度低,且新兴艺术形式的界限尚不明确,加之人们对数智艺术的认知局限,导致目前创作水平参差不齐,笔者将其分为4种状态:

第一种是“老瓶装老酒”。这种状态是指传承过去的艺术,仍然用过去的方式进行即有的艺术创作,这或许还是大多数创作者的选择,对此应该给予尊重,但也鼓励他们向数智时代的艺术新语境进行转化和创新。

第二种是“新瓶装老酒”。这种状态是指运用新技术(如AI生成图像、视频等)生成作品,但由于AI依赖的训练数据集主要来源于已有的艺术风格,因此,生成的作品往往只是对前人风格的集成。加之创作者中多数是没有学习过艺术史的年轻人,这导致创作出来的作品或图像难以突破传统审美局限。

第三种是“旧瓶装新酒”。这种状态是指通过数智技术赋能传统艺术的形式(如非遗、传统艺术等)创作出新的艺术表达。虽然这种状态并不占多数,但仍然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和价值,只要赋能效果突出,便能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

第四种是“新瓶装新酒”。这是创作者所追求的目标,是对数智艺术的前沿探索。这类作品在形式上既依赖新技术,又在内容上寻求突破、创新,创造出具有全新意义和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尽管目前这样的作品少之又少,但它们代表着数智艺术发展的未来。

为了更好地推进数智时代的艺术创作和评价机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和制定共同标准:从艺术表达层面,这包括艺术美学价值(包括新技术美学等)、情感深度(包括计算机情感分析等)、精神属性(包括AI独立精神等)及人文关怀等。从社会性表达方面,艺术作品应反映时代变革、人性思考以及社会思潮等。从哲学层面,艺术应当具备哲学深度,反映人类社会的精神追求、道德观念、价值体系以及对未知的多维度思考。此外,还需要强调技术融合、互动性、可访问性和科技伦理等层面的共性水平,逐步构建起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基本艺术评价标准。

艺术不仅要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向善,同时也应正视问题、反映问题、艺术性的表达问题。笔者认为,在新语境下,艺术不应成为批判的工具,而应作为一面反思的镜子,折射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球性、地域性的社会问题;二是科技大爆发时代所带来的科技伦理等问题,要注意防止在作品中贩卖焦虑、制造混乱,故意引发社会恐慌和人类危机,尤其要防止把一切问题归结到制度、民族、传统、科学等“原罪”上。对此,创作者应以多维度的视角进行创作表达,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发展,发挥数智艺术创作应有的社会价值,正确引领公众思考。

韦宁《量子观察者》AI绘画2024年(作品说明:用类似水墨创意概念结合量子主题,探索一种看不见却又充满潜力的纠缠关系。)

语境五

数智时代的开源共享

在过去的知识产权语境中,知识产权往往不开放,究其原因,首先,利益驱动是传统知识产权不开放的主要动因。过去,知识产权强调排他性,目的是确保创作者通过技术垄断获得经济回报,例如申请专利。其次,技术保护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过去的创作往往需要大量的手工操作,艺术家个体在创作中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需要技术保护来防止作品被抄袭和滥用。第三,保持作品核心竞争力。传统市场把主要技术和精品创作视为其核心竞争力,许多创作背后的技术往往是为了防止激烈的竞争而采取保密策略。第四,法规限制。过去法律环境对开源的支持较弱,开源模式面临较高的法律风险,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第五,理念差异。早期的创新(更多是指内部创新)更强调封闭性和保守性,缺乏现代开源的创新预期和理念。

进入数智时代后,笔者认为可以鼓励实现开源共享,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也是市场开放的胜利,更是人类共同理念和公共价值解放的胜利。这标志着数智时代新语境带来的重要转变,是一个分水岭。那么,为什么今天可以开源共享?

一是技术创新水平达到智能化。智能技术的复杂性和快速迭代是开源的基础。通过开源核心技术,能够降低排他性,鼓励大家共同推动技术的创新与迭代。二是有利于市场拓展与合力竞争。开源降低了艺术创新的技术门槛,更多艺术家可以参与进来,快速激发市场潜力。同时,企业通过开源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其技术路线,掌握标准制定,从而避免侵权风险,达到共赢。三是政策法律保驾护航。国家通过法律支持人工智能开源技术,实现了各国共享智能技术的红利,会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共享和合作。四是有利于技术在开源中的加速进步。开源使得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完善。AI不仅通过喂入更多数据进行训练,还通过开源平台使更多人使用,让AI在大量反复使用中加快优化,加速了技术进步。五是人机共享知识产权。在开源的基础上,个体在艺术创作中有一定的知识产权,而AI数据库也拥有大量的人类知识产权。因此,人机协同的创作不仅是单方面的,它也是共同体合作的结果,从而实现艺术财富的共享开源,这样一来也有利于促使人类与AI共同发展,创造出属于全人类的艺术财富。

如何实现开源共享?要实现开源共享,首先需要在技术、法律和社区的支持下,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开源生态系统。以下是实现开源共享的几个关键步骤:

1.选择合适的开源平台。选择一个适合的开源平台对于开源艺术创作至关重要。平台应支持用户上传、共享和探索AI生成的艺术模型,能够促进互动内容的创新和共享。此外,平台还应支持个性化的展示、评论、互动和SEO优化,帮助艺术家和创作者增加作品的可见性和传播度。2.使用开源许可证。开源艺术作品需要明确的许可协议,确保作品在合法框架下使用并避免版权问题。国际上有许多已确立的开源协议,可以在AI平台中搜索具体的开源许可,以确保创作者在共享作品时享有合法的使用权利。3.积极参加开源社区。加入开源艺术社区能够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反馈。开源社区不仅为创作者提供模型分享、优质作品展示和互动平台,还能帮助创作者获得灵感、共享经验和改进作品。通过这些社区,创作者能够与全球其他艺术家进行互动,并推动个人和集体创作的进步。4.利用版本控制工具。艺术家可以使用版本控制工具(如GIT和GitHub)来管理和分享艺术作品的开源版本。通过这些工具,创作者可以方便地管理作品的版本,便于他人克隆、提交反馈和参与改进。版本控制有助于创建一个促进社区协作和作品提升的开放平台。5.教育与资源共享平台。开源平台通常还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帮助艺术创作者更好地了解AI艺术的技术和工具。通过教育资源共享,艺术家可以利用开源平台中的AI艺术支持工具,学习如何创建与使用AI艺术模型,从而推动创作的多样性和创新。6.法律合规与数据保护。在开源共享过程中,法律合规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创作者需要确保在代码和内容中标注使用的第三方开源协议,以确保数据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同时,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也是必须注意的问题。尤其在开源数据的生成和使用中,需要遵循开源协议的规定,避免侵犯他人版权,并确保专利申请不违反开源条款。

文/一山,来源:艺术头条)

艺术家简介

一山,四川诗书画院顾问、四川雕塑学会顾问、当代艺术家。

获奖经历:

蒙古国首届乌兰巴托国际艺术节“最佳艺术家”奖

美国纽约第二届亚洲艺术节展览“当代水墨创新奖”

第三届阿根廷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年展提名奖

法国由联合国公益联盟授予公益联盟金奖

国际展览经历:

2024 德国曼海姆当代艺术展 (曼海姆 德国)

2023 艺界·新加坡当代艺术展 (新加坡)

2022 巴黎右岸之夜(Nocturne Rive Droite 2022)

2022 “多元·碰撞·融合2022”韩国国际艺术作品展 (瑞山 韩国)

2021 “相会东京”现代艺术作品展 (东京 日本)

2020 缠绕体艺术双城个展(北京、巴塞尔)

2018 平遥国际雕塑节

2018 土耳其国际摄影展

2018 蒙古国 UB 国际艺术节

2018 法国大皇宫艺术沙龙展

2017 第 57 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年展

2016 第三届阿根廷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年展

2015 意大利利佛罗伦萨后“后水墨与水墨后“双人展

2014 美国纽约第二届“亚洲艺术节”展览及联合国总部展览

数字艺术展览经历:

2020 缠绕体数字艺术个展(北京、巴塞尔)

2019 “首届数字绘画实验艺术展”

2019 “艺术活化彝家新寨”走进联合国展

2018 《数字线》参加法国大皇宫艺术沙龙展

2017 数字绘画、数字雕塑、数字动画参加第 57 届威尼斯双年展,并将数字雕塑捐赠给米兰、威尼斯、圣马力诺国

2016 “快乐密码:一山电子抽象手绘学术展”重庆独立映像艺术空间

2016 “灵境·一山电子抽象实验展”杭州梵耘艺术空间

来源:文化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