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最近几周曾四度试图拨通莫迪的电话,但莫迪均拒绝接听。”
国际政治有时就像一场幼稚的赌气游戏。
只不过这次赌注,是成千上万的就业岗位,和两个核国家的关系。
“特朗普最近几周曾四度试图拨通莫迪的电话,但莫迪均拒绝接听。”
德媒《法兰克福汇报》的这则报道,撕开了美印两大国领导人的沉默较量。
一边是自诩“交易艺术大师”的美国总统,另一边是同样民粹风格的印度总理。
两人的性格碰撞,最终演变成一场轰轰烈烈的外交危机。
这场被称“民族耻辱”的争端,让特朗普取消了秋季赴印度参加QUAD峰会的计划。
还直接对印度商品,挥出了50%关税的重拳。
一切的导火索,始于2025年6月17日的那通致命电话。
电话里,特朗普邀功似的提及,是自己促使印度和巴基斯坦停火。
莫迪当场否认,强调停火是印巴直接谈判的结果,与美国无关。
更让莫迪暴怒的是,特朗普还暗示,希望印度提名他拿诺贝尔和平奖。
《纽约时报》毫不客气地评价:这是两个傲慢自大的民粹领导人,在权力网络上的正面冲撞。
关税成了特朗普的报复武器。
7月31日,他签署行政令,宣布8月7日起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
8月6日,又以印度买俄罗斯能源为由,额外再加25%。
8月27日零时,新关税正式生效。
印度输美商品的关税,一下飙升到惊人的50%。
而这些关税,精准瞄准了印度经济的命门——纺织、宝石和珠宝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路透社直言,高关税的冲击会长期存在,甚至可能削弱莫迪的政治地位。
因为成千上万的印度人,正面临失业风险。
印度的反击,来得又快又猛。
马哈拉施特拉邦的节日游行上,巨大的特朗普肖像被抬出来示众。
人们举着标语,骂他是“背后捅刀子的人”。
一位印度官员更是直接,将美国的行为定性为“直截了当的欺凌”。
莫迪虽没直接谈关税,却多次承诺支持印度农民。
这被视作对特朗普要求印度开放农业市场的含蓄回应。
8月25日,他在古吉拉特邦发表强硬讲话:“无论压力有多大,我们都将不断增强力量,抵御挑战。”
受伤最深的,还有QUAD机制。
这个最初为应对2004年印度洋海啸建立的组织,2017年被特朗普政府恢复。
拜登上任后,又将其升级为领导人定期峰会,目的是对抗中国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
可如今,特朗普一句“取消参会”,彻底暴露了QUAD的脆弱。
当经济利刃出鞘,所谓的“战略合作”,瞬间没了光环。
中国外交部早有表态:“任何地区合作机制,不应针对第三方或损害第三方利益,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违背时代潮流。”
四次未接的电话,成了美印关系破裂的缩影。
《法兰克福汇报》披露,特朗普几周内四次联系莫迪,都被拒之门外。
《日经亚洲》也证实了这一消息,有印度外交人士透露,莫迪始终不愿接电话。
《印度时报》还在为莫迪辩解,称“电话谈协议细节,本就不是他的风格”。
消息人士则透露,莫迪回避,是怕“通话结果被外界歪曲”。
可谁还记得,今年2月两人在白宫见面时,莫迪还称特朗普是“真正的朋友”。
美印矛盾的根源,绕不开俄罗斯。
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比例,已从2022年前的不足1%,飙升到现在的42%。
这成了两国关系的一道坎。
印度外交部8月4日发文反驳:“乌克兰冲突后,印度因买俄石油遭美欧攻击。”
“可事实上,印度买俄油,是因为传统供应被转移到了欧洲。”
“美欧自己也在和俄罗斯贸易,针对印度的指责,既不合理也不正当。”
这场博弈背后,全是两人的政治算计。
莫迪要面对比哈尔邦的选战,农民是关键选民,他还承诺10月前下调商品与服务税。
特朗普则要兑现“美国优先”的竞选承诺,顺便转移国内注意力。
两人都在演一场政治戏,代价却是美印关系的急剧恶化。
如今,美印关系已滑向冰点。
莫迪放话要保护农民和小企业家,特朗普则干脆取消QUAD峰会之行。
那个曾为应对海啸而生的QUAD机制,彻底成了地缘博弈的牺牲品。
而最终买单的,是两国的企业和工人。
路透社警告,纺织、宝石和珠宝行业的数万就业岗位,正岌岌可危。
来源:看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