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年,春节过后,我的身份由一个初中毕业的放牛娃,或者说地球修理者,变成了每月拿42元工资的代课教师,代替我曾经的老师,在离开整整5年半之后,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母校,从原来的学生,变成了一位教书先生。
“风流”一词,意思有二:一是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二是男女间行为开放、浪漫。毛伟人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句,即其一也。
近段时间,整理近40年前的日记(含读书笔记)第六集进入尾声,迎面而来的,是纪宇的《风流歌》。
笔记显示,这首长诗,我整整抄了26页!出处是当年的《中国青年报》,开始抄录的时间是1988年7月5日,抄完的时间是7月11日的凌晨或者早晨。
也就是说,为了抄录这首长诗,我整整用了一周的时间!
这一年,春节过后,我的身份由一个初中毕业的放牛娃,或者说地球修理者,变成了每月拿42元工资的代课教师,代替我曾经的老师,在离开整整5年半之后,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母校,从原来的学生,变成了一位教书先生。
起因是,那一代老民师,已人到中年,上有老人需赡养,下有儿女要抚养,每月三四十元的工资,养家糊口,难以为继,不得不另谋出路。
报纸显然是学校订阅的,7月上、中旬,应该也是学校快要放暑假的时间。从“1988.7.11晨于山中”这个落款来看,当时为了抄这首诗,虽然不能说是夜以继日,日以继夜,但至少也是把所有的课余时间全部用上了。
“山中”,是我对母校山沃初中的简称。那一年,我刚回到母校任教时,接替的是李老师留下的六一、六二两个班的语文课,兼六一班的班主任。应该说,工作也是挺忙的。
那么,我为什么要这么下功夫,全文抄录纪宇的《风流歌》呢?
百度搜索显示:《风流歌》,长篇抒情诗,1980年4月28日晨写于青岛,发表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配乐朗诵,并作为交换节目与各省、市广播电台交流,举国传播,广泛流传,在群众中特别是青年中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1982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诗集《风流歌》。
后来,纪宇又续写了《风流歌》之二和之三,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大中学生们争相传抄、朗诵,在八十年代的大学里,无人不知《风流歌》。三首《风流歌》被作成盒式磁带,由瞿弦和、张筠英朗诵;汇编成《纪宇朗诵诗》,贺敬之题写书名,作家出版社第一版印刷37000册,由新华书店发行7000册,其余全部由作者邮售一空。
直到今天,我才发现:当年我抄录的,只是《风流歌》的“之一”和“之二”部分,在此之后,作者又创作了《风流歌之三》,也就是《三唱风流歌》。
也就是说,《风流歌》全诗有三部:《风流歌之一》发表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发表《风流歌之二》时,又包含了“之一”;后来,《风流歌之三》完篇时,也是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的。
《风流歌》全诗7686字,我抄的前两部分5007字,限于篇幅,也为了避嫌,原文就不再重现了!
在四大文学体裁中,小说、戏剧是叙事文体,散文、诗歌是抒情文体。抒情自当热烈奔放,如大江奔流,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在我读过的诗作中,屈原、李白、郭小川、纪宇、王怀让的诗歌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屈原的《离骚》,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郭小川的《青纱帐——甘蔗林》,纪宇的《风流歌》,王怀让的《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等等,都是他们的代表作。
抄录这首诗的时候,我已经度过了自己人生的至暗时刻。
在此之前,读书全靠借,时间全靠挤,白天上山放牛带着书,夜里挑灯读书至三更。原来,我住在上房的西间,父母住东屋,中间隔着堂屋,但隔扇无门,父母夜半醒来,看到我屋透出的灯光,张嘴就骂。害的我此后一边读书,一边还得提防着父母。一听到他们醒来,立马熄灯,和衣仰躺在床上。半个小时之后,继续挑灯夜读。
后来,厦房建成,我第一时间搬离上房,父母再也不知道,夜里我是几点睡觉的。什么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在我看来,都稀松平常。
参加工作之后,没书读和没时间读,这些问题都已迎刃而解。全文抄录《风流歌》,一是怕以后再也看不到了,二是因为喜欢。
那年,我刚刚21岁,有的是热情,有的是干劲。37年过去,职业生涯即将结束,人生进入暮年。回首来路,不由感慨系之,不胜唏嘘。
《风流歌》的作者纪宇,原名苏积玉,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我出生的1967年,他毕业于青岛市第九中学。历任青岛卷烟厂工人,青岛市文化局编辑、编剧及戏曲研究室副主任、主任,青岛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剧。
来源:剑鸣的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