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志宁(588年~665年),本姓万忸于氏,字仲谧,雍州高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人,鲜卑族。于志宁是唐朝时期宰相。北周太师于谨曾孙,中书舍人于宣道次子。虽然是唐朝大臣,但是,于志宁的名气却比较低。当然,在李治册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时候,于志宁还是参与其中,甚至
于志宁(588年~665年),本姓万忸于氏,字仲谧,雍州高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人,鲜卑族。于志宁是唐朝时期宰相。北周太师于谨曾孙,中书舍人于宣道次子。虽然是唐朝大臣,但是,于志宁的名气却比较低。当然,在李治册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时候,于志宁还是参与其中,甚至受到了牵连。
一
具体来说,于志宁是北周太师于谨的曾孙。隋朝末年,于志宁曾担任县令等官职,后来因为战乱而弃官回乡。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攻入关中。于志宁到长春宫拜见李渊,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与殷开山等人一同辅佐李世民。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于志宁很早就为唐朝效力了。
621年(武德四年),李世民加封天策上将,并开设文学馆。于志宁被授为天策府从事中郎,兼任文学馆学士。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在成功击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不久继承帝位,是为唐太宗。
公元629年(贞观三年),于志宁担任中书侍郎。不久之后,李世民又加封他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阳县公。639年(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欲任命功臣为世袭刺史。于志宁进谏道:“这样做会使后患无穷,不是长久之计。”唐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从这一角度来看,于志宁的角色和魏征有些类似。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皇太子李承乾日益奢侈放纵。于志宁为此撰写《谏苑》二十卷,进行劝谏。唐太宗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赐他黄金十斤、绢帛三百匹,又让他兼任太子詹事。
二
当时,李承乾在农忙季节命人建造曲室,数月不停工,又沉溺于歌舞。于志宁再一次直言劝谏,但是,李承乾不但不听劝告,还任用许多宦官,一同作乐。于志宁又表达了反对的意见,这引起了李承乾的强烈不满。
后来,李承乾又私引突厥人,相互狎昵,而且不许宫中仆役轮休。于志宁的反对声音让李承乾大为恼怒,暗中派刺客刺杀于志宁。刺客不忍下手,于志宁这才得以幸免。从这一角度来看,李承乾后来丢掉太子之位,可谓是一点也不冤枉。
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废李承乾为庶人,东宫官属除于志宁之外全都获罪。唐太宗还抚慰他道:“听说您多次劝谏,承乾不听您的,所以到了这个地步。”不久之后,唐太宗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再次任命于志宁为太子左庶子。而这,足以体现出于志宁在唐太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于志宁改任侍中,加封光禄大夫、燕国公,成为宰相,并监修国史。
三
公元651年(永徽二年),洛阳百姓李弘泰诬告太尉长孙无忌谋反,唐高宗命将其即刻斩首。于志宁认为现在不是用刑的时候,唐高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之后,于志宁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兼太子少师。在唐朝时期,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宰相,也即此时的于志宁已经可以参与朝廷重大决策了。
655年(永徽六年),唐高宗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当时,太尉长孙无忌、右仆射褚遂良坚决反对,但是,和长孙无忌、褚遂良不同,于志宁则是一言不发,并未表态。对此,在笔者看来,这应该是因为深受李治的器重,所以,于志宁不好出言反对。当然,关于武则天成为皇后,于志宁显然是不支持的。
因此,到了公元656年(显庆元年),于志宁改封太子太傅。公元659年(显庆四年),于志宁请求退休。唐高宗便解除他尚书左仆射之职,任命他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自此之后,于志宁失去了宰相之位。
并且,武则天没有打算放过于志宁。不久之后,许敬宗诬陷于志宁依附太尉长孙无忌,贬为荣州刺史。公元664年(麟德元年),于志宁改任华州刺史,并以年老作为理由请求退休,获得批准。665年(麟德二年),于志宁病逝,终年七十八岁,追赠幽州都督,谥号为定。
来源:情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