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不作为”就觉得是偷懒,但历史上偏偏有不少事儿证明:有时候“不盲目伸手、顺着规律来”,可比“不管实际情况瞎折腾”强太多了。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不作为”就觉得是偷懒,但历史上偏偏有不少事儿证明:有时候“不盲目伸手、顺着规律来”,可比“不管实际情况瞎折腾”强太多了。
说白了,“少犯错”比“硬折腾”更能保住社会的元气,不信咱看看这几个实实在在的例子。
先说说秦朝和汉初那档子事:秦始皇和秦二世那真是把“折腾”刻进了DNA里——修长城、建阿房宫,动辄征调几十万民夫,老百姓连种地的时间都没有;刑法还严得离谱,稍微犯点错就重罚,完全不管大家能不能扛得住。
结果呢?民怨积到一定份上,陈胜吴广一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各地全反了,偌大的秦朝没几年就没了,这就是典型的“乱作为”把自己玩崩了。
再看汉朝刚建立的时候,刘邦还有后来的文景二帝,那真是吸取了秦朝的教训,不搞“大动作”了。他们用“黄老之术”,简单说就是“少管闲事、让百姓自己来”:赋税减了、刑罚松了,不随便修大工程、不轻易打仗,就安安静静让大家种地养家。
就这么“不折腾”了几十年,老百姓手里有了余粮,国家也有钱了,这就是“文景之治”——你看,不瞎干预,反而把日子过好了,还为后来汉朝的强盛打了底子。
再聊聊隋朝和唐朝的对比,这俩前后脚的王朝,反差更明显。
隋炀帝想当“大有为君主”,可劲儿折腾:为了炫耀国力,强行修大运河,征调的民夫死了一半都不止;还三番五次打高句丽,军费花得底朝天,士兵死了一批又一批。
他完全不管国家和老百姓能不能扛住,最后到处都是起义军,隋朝跟秦朝一样,没撑多久就没了,这“乱作为”的代价也太大了。
唐太宗李世民亲眼看着隋朝没了,心里门儿清“折腾不得”。他不随便打仗,不建奢靡的宫殿,就抓两件事:一是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二是听大臣的劝、用有本事的人。就算有外敌来犯,也是先防着,不主动挑事。
就这么“克制着来”,唐朝慢慢富了,老百姓日子安稳了,还出了“贞观之治”,成了历史上公认的好时代——你看,“不瞎折腾”反而成了“大作为”。
最后再说说明朝的海禁。明中期的时候,朝廷为了防倭寇,搞了个“一刀切”的海禁:不许老百姓跟外国人做生意。
可沿海百姓就靠海吃饭,不让通商就没活路了,好多人被逼得当了海盗,甚至混进倭寇里抢东西,反而把沿海搅得更乱,这就是“乱管控”越管越糟。
到了隆庆帝的时候,朝廷终于不“硬来”了:不搞全面海禁了,就开放漳州月港一个地方让大家通商。
没了“一刀切”的限制,老百姓能正经做生意,谁还愿意当海盗?而且朝廷还能从通商里收关税,赚了不少钱,东南沿海也安稳了。
你看,少点“硬管控”,多给点空间,事儿反而解决了。
其实历史这几桩事都在说一个理:不是“不作为”就不好,而是“瞎作为”才可怕。
顺着规律来,不随便打乱老百姓的生活、不超出社会的承受力,看似“没做啥大事”,实则是在保住社会的元气;可要是不管实际情况硬折腾,就算出发点可能想“干大事”,最后也只会耗光家底,让大家遭罪。
所以啊,有时候“不瞎伸手”,比“乱动手”聪明多了。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我的新文章推送。
图片出自网络,侵删!
您怎么看呢?欢迎友友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云山匪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