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碧波万顷,阡陌纵横。8月30日,“日出江花 春来江水”沪派江南特色村落营造试点设计主题展崇明主题周活动在上海城市规划馆正式启动。本次展览以“江河海口·生态之舟”为主题,通过主题展厅、主题论坛、乡村市集、物种知识科普、芦苇贴画等互动体验和实物展示,使市民近距离感
碧波万顷,阡陌纵横。8月30日,“日出江花 春来江水”沪派江南特色村落营造试点设计主题展崇明主题周活动在上海城市规划馆正式启动。本次展览以“江河海口·生态之舟”为主题,通过主题展厅、主题论坛、乡村市集、物种知识科普、芦苇贴画等互动体验和实物展示,使市民近距离感受了崇明的村落风貌和文化意蕴。
走进上海城市规划馆白鹭厅,上海乡村风貌结构“六域”“八脉”“十二意象”的空间叙事缓缓在此呈现。在崇明主题周展厅,世界级生态岛蓝绿肌底的画布映入眼帘,东滩鸟类、崇明非遗、崇明好物、首发区域模型等依次排开,多种竹编鸟类栖息于“稻田”场景之中,生动再现湿地秘境的生态场景,吸引了不少市民观看、拍照。
在互动体验区,物种知识科普展板与芦苇贴画活动吸引了不少亲子家庭参加。长桌上铺满了模拟崇明自然风物的材料,有金黄的芦苇秆、洁白的芦花和翠绿的芦叶等,裁剪、拼接、粘贴,在老师的指导下,不少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创作出了芦苇画作。其中一位市民告诉记者:“孩子平时很少接触这些,今天通过亲手拼贴,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学到了很多生态知识,这样的体验很有意义。”
据了解,本次展览以崇明“河口沙岛”“鱼脊风貌”为空间肌理,以“非遗特色”为人文脉络,追溯了沪派江南崇明水乡风貌的历史成因与地理空间基因,通过视频、图片、实物、特色场景打造等多种形式,让每位参观者都能沉浸式感受崇明乡村文化,成为乡村文化的参与者和传播者。据悉,主题周活动将持续至9月9日。期间,市民还可体验五谷贴画、土布制作、二十四节气画、手工稻草人等多种互动体验,进一步感受崇明乡村艺术的魅力与深厚底蕴。
随后,在一曲悠扬的瀛洲古调琵琶声中,“江海河口·生态之舟——世界赠予我崇明”主题论坛也随之启动。现场,鸟哨技艺上海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金伟国带领大家共同学习鸟哨技艺,更有来自城市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世界级生态岛乡村振兴、极小物种恢复和保护成果、世界自然遗产东滩的实践与探索等多个方面,分享成果与思考,共同探讨如何将崇明生态底蕴转化为乡村绿色发展的动力,实现生态保护与“沪派江南”风貌建设的共赢。
为推动上海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与创新,2024年,《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发布,首次提出“沪派江南”的概念,形成“六域、八脉、十二意象”的上海乡村风貌空间结构,划定了148个乡村风貌单元,筛选出196个重点风貌村,遴选出20个典型风貌单元,崇明中兴镇富圩风貌单元、新村乡新乐单元入围全市15个沪派江南营造试点区域,本次展览正是崇明对于该规划理念的重要呈现之一。
崇明是六域中的“河口沙岛”,在长江入海口处,当泥沙顺流而下,沙岛沉积聚落,随着日常生活需求的不断演化,人们在岛上建立起了西引东排、蓄淡排咸、如鱼骨状的骨干水系,民居依河整齐排列,形成垂直网格肌理,崇明“鱼脊”的风貌肌理由此而来。
目前,中兴镇、新村乡两个试点单元均规划了首发区域,主要打造水系生态化治理、鸟类友好营造、生态湿地稻田、生态化改造、“麋鹿秘境”生态复合整治提升、森林生态涵养及产业提升等多个项目。
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中兴镇、新村乡等沪派江南试点营造单元的实践,崇明正在探索一种以生态为基底、以文化为特色、以现代生活需求为导向的乡村发展新模式。未来,这一探索将为超大城市郊区乃至全国同类型的生态敏感地区,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崇明方案”。
记者:杨佳祺;摄影:杨佳祺
编辑:顾佳丽
责编:朱竞华、顾佳丽
求分享
来源:上海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