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行业交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5 13:53 2

摘要:A:脑机接口设备供应链较长,从信号采集到分析,大致分为以下几块:- 植入式脉冲发生器(IPG),单价约15万,国产也有;电极阵列约5 - 10万。- 神经外科手术费用(开颅埋电极)约8 - 15万,单套约30万,年维护费2 - 5万。- 非植入式的经颅磁刺激(

Q:脑机接口设备的供应链组成、各环节价值量分配情况,以及使用的是国产还是国外供应链?

A:脑机接口设备供应链较长,从信号采集到分析,大致分为以下几块:- 植入式脉冲发生器(IPG),单价约15万,国产也有;电极阵列约5 - 10万。- 神经外科手术费用(开颅埋电极)约8 - 15万,单套约30万,年维护费2 - 5万。- 非植入式的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电刺激(TES)便携式设备,国产便宜的约5万,海外约20万。- 植入式用22纳米制程的神经信号处理芯片,128个通道,单价8000元一枚;非植入式用40纳米左右低功耗芯片,单价1500元一枚。- 生物传感器方面,侵入式电极多用钛合金多通道电极,单价约5万;非侵入式用高密度EEG传感器,256个通道,单价3 - 4万。个性化刺激方案算法授权费约2万/年,总成本6 - 20万左右,维护费1 - 2万。上游是生物传感器;中游是设备与算法软件,如闭环DBS系统海外约40万,国产化已做到约20万,经颅磁约10万;下游是医疗服务,医保支持单次神经调控手术费8 - 15万,能支付60% - 70%,长期管理监测参数调整患者每年需交1万。未来侵入式微型化可能做无线,成本降低30%;柔性电极采用石墨烯方式,性价比提高三倍,通道能提高到512。经颅磁结合MRI导航会大幅提升定位精度,经颅电误差会降低,国产替代明显。

Q:脑机接口技术应用落地的先后顺序、最先应用的场景以及后续可展望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A:落地顺序及场景如下:医疗领域的刚需场景,如脑梗塞后瘫痪患者、脑损伤或车祸后运动损伤患者,通过脑机接口改变肢体状况。从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合作的患者报道后,咨询做临床实验的电话络绎不绝。非植入式方面,儿童专注力训练(针对专注力缺乏ADHD)、焦虑抑郁症治疗等场景应用较大。植入式和非植入式技术交错赋能,如在阿尔茨海默症早期MCI患者(脑认知功能损害未到老年痴呆阶段)的干预上,通过40赫兹音乐加粒子蓝光和迷迭香香薰结合神经算法,效果良好,能明显提升记忆力。预计未来2 - 3年,在算法和临床数据积累方面会有很大突破,市场规模也较大。

Q: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和应用落地存在哪些困难点?

A:一是材料方面,植入式芯片与脑组织融合对材料要求很高,目前和海外存在差距;二是大众接受度方面,植入式脑机接口目前社会接受度不高,除刚需情况外,大众接受需要过程。未来可能会向小型化、无线化发展。

Q:脑机接口行业在医疗应用和消费级领域是否有政策、法律法规监管以及技术合理性评判标准?

A:国家在法律法规上比较鼓励探索,有一系列政策支持,如2030脑科学计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国脑科学计划等。但法律法规还在逐步健全,因为脑机接口技术一旦突破可能会带来很大社会冲击,如干涉他人意识、控制机械化军团等,所以需要大量完善伦理法规方面的内容,目前正在呼吁建立相应的脑机结合伦理委员会。

Q:目前脑机接口行业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是什么,是否会有新初创企业颠覆现有企业布局和技术?

A:目前行业处于百花齐放状态,行业门槛很高。现有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背后有科研院校支撑,拥有大量神经科学、神经医学专家。如北京脑科学院北脑中心的新智达,其高通量神经芯片竞争力强;杰迪医疗在神经电极方面有合作;脑虎科技在动物实验方面表现出色,未来在芯片方面可能也有竞争力。新进入的企业除非有大体量的智力支持,目前暂未发现特别突出的企业。海外主要有Neuralink、Neurable、NeuroTech、Blackrock等企业。

Q:脑机接口技术未来产业化、规模化落地的路径是怎样的?

A:如果是大规模应用,非植入式的便携式脑机接口可能是很好的产业应用方向,例如未来小孩读书可通过脑机接口一键导入知识。而植入式脑机接口则需要漫长的一步一步验证过程。

来源:全产业链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