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98,却哭了:20%的孩子想过轻生,我们的教育赢在哪?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1 17:03 2

摘要:有19岁学霸,因差6分满分,跳楼身亡;高三男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用一根绳子了结了自己!14岁中学生印学习压力,吞药轻生!(这些案例我在下面会一一讲到,先不要着急)

你敢想象吗? 现在每5个孩子里就有1个有过轻生念头!高中生有40%抑郁!初中生30%!连小学生都10%了!

不仅如此,这帮学生自我伤害的行为更是达到了20.1%。

根据地方媒体报道,有19岁学霸,因差6分满分,跳楼身亡;高三男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用一根绳子了结了自己!14岁中学生印学习压力,吞药轻生!(这些案例我在下面会一一讲到,先不要着急)

虽然这些孩子出问题大多数都是因为学习,但你猜怎么着?在医院的候诊区里,戴眼镜的半大点孩子还在捧着课本刷题!

输着液的初中生,还在奋笔疾书地写卷子,甚至有的医生明确告知家长:你的孩子现在已经有轻生的念头了,需要赶紧疏导治疗。

可家长怎么说的呢:那是不是要请假,可是他现在高三阶段很关键,能不能考完再说!!!

今天这个视频可能会触及到某些家长的心坎和某些机构的利益,能存在多久我也不知道,嗯,反正懂得都懂!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都双减,不可能还有这么夸张的事情和数据吧?

我们先来看一篇《中国新闻周刊》在7月份发的文章,题目为《"考98,却哭了",小学考试太多了?》。

文章里说到江苏无锡一所公立小学,五年级学生在期末复习的20天里,需要硬啃近10套模拟卷!哪个难点没吃透?直接加考!这节奏比打工人996还狠!

再瞅瞅杭州,一年级的小不点啊,刚背熟拼音没几天,期末前每周都得模拟考!老师还会在家长群里明明白白甩班级平均分、分数段,考得拔尖的娃,还得举着卷子拍照公示……

这哪是考学生?分明是把家长架在火上烤啊!

初高中那更是难上加难!东楚网3月刚报道的72.34%的初中生睡不够8小时,62.5%的高中生连7小时觉都捞不着!

天天熬得眼睛通红,这不就是在培养连轴转的“学习机器”吗?

所以你看,即便是双减,学校的竞争环境个别地方有改善吗?

娃们在学校卷,家长们在外面更是跟打了鸡血似的,往前冲得那叫一个猛!

首先是天价的花销!

根据今年6月中国青年网的报道。

河北保定那边,有培训4天的!就4天时间,说能保底给中考提50分往上。你猜多少钱?整整30万!平均一天就是7万5!虽然这个培训班最后因举报被下架,但此类高价班仍吸引部分家长铤而走险。

根据中商网的消息,城里那些中产家庭,一年能挣30到60万,听着不少吧?但他们在教育上得花费,占了收入的30%以上!

也就是说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收入,全砸给娃的教育了!扎心的是,有60%的中产家庭,就因为这教育支出,手里的活钱越来越少,要么就是欠的债越来越多!

更让人心痛的就是,在这场长达十几年的竞争力里,家长不仅付出了大量的财力,有的孩子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上海 19 岁某学霸高考小三门 只因差了6 分满分,所以觉无缘清北强基计划,从 17 楼坠亡。

根据新黄河2024年的报道。

建兴中学高三学生向某某,因成绩下滑与父亲多次争吵。2024年10月12日,他在校内工具棚自缢身亡。北京大学的调查更是直接显示,每5名中学生中就有1人因为学业压力曾考虑过,嗯,想不开。

有人会说现在的孩子就是太脆弱了,动不动就不想活了。

其实并不是他们太脆弱,而是他们的心理早就因为学业而出现了问题。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的数据显示:我国高中生抑郁检出率高达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0%,而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也达到了10%。

而且就是在孩子抑郁的情况下,家长做的也并不是关心孩子的健康问题,而考虑的却是,抑郁会不会耽误学习。

《解放日报》曾对20个青少年抑郁休学的案例进行了报道。

其中13岁的小谭就读于北京某重点中学,成绩稳居年级前20名,不光学习顶呱呱,钢琴、歌剧也擅长,按说这孩子多优秀啊!

可她妈是名校博士后,按理说得多懂道理吧?偏偏不,她把闺女当成自己“填遗憾”的工具,从学习到报啥兴趣班,全给包了,孩子一点自己做主的地儿都没有!

后来小谭被查出抑郁症,她妈还不撒手,非得让孩子硬扛着跟上学习进度,甚至孩子发病难受的时候,还说人孩子“矫情”!

就这么密不透风的控制,孩子被逼得开始自残,最后没辙了,休学两年。

看到这里我要骂一句了,你有啥遗憾有啥理想,你怎么不自己去呢?

该不会是没那个能力了吧?

无独有偶,在另一个案例中,一男孩因父亲要求“考不上清华北大就是社会渣滓”这样的一句话,长期承受心理压力。

中考前一个月,他出现情绪失控、身体疼痛等症状,甚至对母亲喊出“我要杀了你”。

尽管医生建议休学调整,父亲仍坚持让他继续上课,认为“抑郁症是借口”。

这种将学业成功凌驾于心理健康之上的态度,导致孩子病情迁延不愈,最终休学三年。

更离谱的是在《你好,儿科医生》这档节目中,14岁女孩江江(化名)因长期承受学业压力和父母的高压管控,选择吞服整瓶抗抑郁药轻生。

最讽刺的是,江江在ICU苏醒后,母亲送来的第一份礼物竟然是一本书。

看到这里我又要骂一句了,你们觉得学习或者考名校那么简单,怎么不自己去呢?该不会是没那个能力吧?

好,言归正传,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家长疯了一样去拼娃呢?

教育内卷的本质,说白了,就是资源不够导致的。家长们就怕自己的孩子成为了社会最底层。

就拿江苏中考说吧,普高录取率才刚到50%!

天津有些区更离谱,有些高中录取率直接干到40%。

这意味着什么?一半初中生啊,是读不了普高的,只能去职高!

在普遍人的认知当中,职高那是最差的孩子才能去的地方啊,那当父母的能坐得住吗?无论花多少钱,无论孩子多辛苦,也得把孩子盯紧普高啊!

还有大批的父母并不满足孩子进普高和普通大学,而是瞄准了清华、北大。但是哪是那么容易的。就拿河南来说,130万考生去抢400个清北名额,985录取率才1.1%,所以能不拼吗?

就这种“拼成绩才能保阶层”的念头,不仅被那些培训机构拿捏得死死的,还一个劲儿往大了炒!

很多教育机构甚至都出了抢跑计划。家长群里那些所谓的“海淀真题”,更是炒到几千块一套。

就这价格还得靠抢,你说这不就是被按着头割韭菜吗?而且现在除了拼成绩,还有"素质的内卷"。上海某家长为让孩子获得名校"科创特长生"资格,三年就投入80万元啊,干嘛呢,就是让孩子参加机器人竞赛培训。

最终这80万花了,发现全市同类证书持有者超2000人。

这种闹剧下,家长们都陷入了躺平就是下滑的恐慌,所以孩子们也自然而然成为了教育竞赛的牺牲品。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某治疗师更是直接指出,她接诊的那些半大孩子里,70%都有点“成就成瘾”。说白了就是必须拿高分、攒奖状。不然就觉得自个儿没价值。

这不就是典型的价值观扭曲了吗?到这里我只想问屏幕前的你,可怕吗?

当70%的孩子被诊断为“成就成瘾”,当深夜刷题的眼镜少年在诊室外蜷缩,当书包越来越沉,镜片越来越厚,孩子的学习压力却只增不减。

不过啊!在这场内卷中,也有清醒的人在努力破局!首先是各地正在探索破局之道。

破局之路

先看黑龙,2.3万家校外培训机构全拽进动态监管平台,一举一动都在眼皮子底下!学科类培训直接砍了92%!

天津某学校,现在作业都分三档。

基础作业保全体达标,弹性的有A/B/C三个难度,孩子想挑战哪个自己挑,最绝的是实践作业,像“家庭植物观察日记”这种跨学科的,直接占了30%,边玩边学,孩子能不爱吗?课后服务时段,85%的书面作业直接搞定,家长每天少辅导最少1.2小时。

在各地政策的感染下,你还别说,各地也有不少家长开始觉悟,并开始改变了!

比如,成都有位企业高管,带着12 岁儿子图图徒步 318 国道进拉萨,耗时 50 天,作为儿子课堂外的暑期作业。

还有杭州的家长们自发成立了教育松弛联盟,定期组织无作业周末的亲子活动。

正如光明网评论指出的:"家庭教育就是需要多些'松弛感',少些'鸡娃术'。当家长放下攀比,孩子才能真正找回自我。

所以教育不该是冰冷的分数竞赛,而是要培养能够感知幸福的人。

在各地的改变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政策的调整,而是教育的初心、理念都慢慢回位了。

就像《闪闪的儿科医生》导演说的,什么时候孩子考试失败了都有人抱一抱,成功了都有人给鼓鼓掌,那教育才算真的做到家了,才没白瞎“育人”这俩字!

来源:十厂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