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科普 | 认识带状疱疹 —— 免疫力低下者的 “隐形威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1 16:08 2

摘要:对于带状疱疹,不少人存在误区,认为带状疱疹一生只会发作一次。这部分人坚信发作一次后,病毒会被彻底清除,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其实带状疱疹是免疫力低下人群身边的“隐形威胁”,这个常被忽视的疾病,其实离我们很近。

对于带状疱疹,不少人存在误区,认为带状疱疹一生只会发作一次。这部分人坚信发作一次后,病毒会被彻底清除,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其实带状疱疹是免疫力低下人群身边的“隐形威胁”,这个常被忽视的疾病,其实离我们很近。

一、什么是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在民间又被称为“缠腰龙”、“蛇缠腰”、“缠腰火丹”等,是由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经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后遗症主要是“神经痛”。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包括:急性期疼痛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是指带状疱疹发病后至皮损愈合期间的疼痛,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通常是指皮损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具有持续性且疼痛性质多样,长期的疼痛会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会出现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情况。

二、带状疱疹有哪些临床表现?

01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

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发疹前常有乏力、低热及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同时或之后出现疼痛,常表现为患处烧灼样、针刺样、闪电样疼痛或钝痛,可伴皮肤感觉过敏或瘙痒。

眼带状疱疹:多见于老年人,疼痛剧烈,常伴同侧头痛;

耳带状疱疹:主要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表现为耳痛和外耳道疱疹;

内脏神经纤维受到侵犯时:可能会引起急性胃肠炎、膀胱炎等类似急腹症表现,并出现相应部位疼痛;

无疹型带状疱疹:可仅出现神经痛而无皮损发生;

顿挫型带状疱疹:表现为神经痛伴丘疹和红斑,但无水疱;

⑥ 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常见运动神经麻痹,发生率0.5%~31%,可累及颅神经及上肢运动神经等,但神经痛依然存在。

02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根据疼痛性质,可将带状疱疹关注周分为4种类型:

烧灼样或者针刺样痛:常持续性发作;

电击样痛、撕裂样痛或者放射样痛:表现为间断性发作,间歇期不等;

触觉和痛觉超敏(如轻抚皮肤即可诱发疼痛):疼痛程度为中重度;

感觉过敏、感觉障碍和感觉异常:后者包括麻木感、蚁行感等。

三、带状疱疹相关治疗措施

对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应进行更早期的干预,并针对不同时期疼痛的发生,合理选择和组合药物治疗、微创介入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物理康复治疗等,同时应强调患者教育和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1、带状疱疹急性期的药物治疗:

治疗目的在于缓解急性期疼痛,促进皮损愈合以及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包括抗病毒药物、镇痛药物、糖皮质激素和神经营养药物。

2、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药物治疗:

离子通道阻滞剂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主要治疗药物,规律足量使用后如镇痛效果不理想,可尝试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的相互转换,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可酌情考虑联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或者五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经非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控制仍不理想者,可加用阿片类药物。

3、微创介入治疗:

微创介入治疗对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均有控制作用,建议尽早引入微创介入治疗。对于急性、亚急性带状疱疹相关性三叉神经痛,可在明确诊断后采取半月神经节脉冲射频,带状疱疹发病4~8周内采用无创经皮脊髓电刺激可控制疼痛并预防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发生。

4、物理康复治疗: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物理治疗包括冲击波治疗、电疗、激光治疗(如He-Ne激光、半导体激光、直线偏振光等)、超声波治疗等。物理治疗作用于相应神经分布区域,通过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神经纤维修复、破坏痛觉通路神经等机制,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5、中医中药治疗:

包括内治与外治两方面,对抗病毒及止痛均有作用。内治法主要是从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虚)血瘀等方面辨证论治,口服中(成)药进行系统治疗。特色外治法强调“及早就近”的早期、局部治疗。

6、患者教育和心理干预:

心理因素可显著影响患者对疼痛的感知,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的重要环节。疼痛不明显的患者无需进行心理干预,但对于伴有严重焦虑和恐惧者,需要重视并联用心理治疗,必要时可考虑行为调节。

四、带状疱疹如何预防?

疫苗是目前公认的能有效预防带状疱疹的唯一手段,因此也应被视为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一级预防”手段。临床研究显示,少数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后仍发病的患者,其疼痛等临床症状亦明显减轻。

此外,通过适度锻炼、均衡饮食、充足睡眠等方式,提高身体免疫力;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控制好自身的基础疾病,也有助于降低带状疱疹发病率。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