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昕在对阵山东鲁能选手费浚航的比赛中,多次抗议对手存在发球“回抛”违规(抛球角度超过规则允许的30°),但裁判未予判罚。为表达不满,许昕在第二局末故意模仿费浚航的发球动作,却立即被裁判警告,形成鲜明对比。
许昕在2025年8月31日乒超联赛后发布“回家”二字动态,引发广泛关注。
许昕在对阵山东鲁能选手费浚航的比赛中,多次抗议对手存在发球“回抛”违规(抛球角度超过规则允许的30°),但裁判未予判罚。为表达不满,许昕在第二局末故意模仿费浚航的发球动作,却立即被裁判警告,形成鲜明对比。
球迷直指裁判“双标”:对手多次违规视而不见,许昕模仿一次即遭警告。此举引发许昕情绪波动,直接影响后续比赛状态,最终以2-3憾负。
许昕赛后简短发文“回家”,被普遍解读为对判罚不公的抗议。多位体育博主分析称,此举既是即时情绪宣泄,也是对赛场公平的无声诉求。球迷在评论区密集质疑裁判公正性,话题许昕发博回家迅速登上热搜。
费浚航发球被指存在明显回抛与遮挡,直播画面显示抛球轨迹偏离中线,角度疑超30度,但裁判全程未干预。许昕此前曾公开强调规范发球的重要性,呼吁运动员“做好自身,洁净赛场”,此次遭遇反差巨大。
裁判对同一类违规行为采取选择性执法,削弱竞赛公信力。乒超联赛未全面普及鹰眼系统,关键判罚依赖主观判断,易引发争议。此前双打中周恺发球争议因鹰眼挑战失败未被纠正,已暴露制度缺陷。
作为资深运动员,许昕近期多次表态希望“感受年轻选手实力”,主动寻求与新生代对抗(如温瑞博、林诗栋),展现传承意识。此次判罚争议使其在体能衰退期面临规则执行层面的不公,加剧挫败感。事件超越个人情绪,折射出公众对体育纯粹性的期待。球迷强调:“竞技体育不讲究公平吗?” 需以技术手段和制度优化重建赛场公信力。
许昕的“回家”既是赛程结束的物理回归(新疆赛事返沪),也是对争议环境的暂时疏离。短期内,事件暴露了乒超联赛判罚体系的漏洞;长期看,亟需通过鹰眼普及、裁判培训等举措,让运动员在公平环境中专注竞技——毕竟,当“遮天蔽日”的发球成为常态,受损的不仅是选手尊严,更是乒乓球运动的根基。
来源:体育侃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