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1年,张忠谋出生于宁波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民国时期的大学毕业生,曾任宁波鄞县财政局长;母亲则是清代藏书家徐时栋的后人。家中藏书丰富,少年张忠谋性格内向,不爱与同龄孩童玩耍,最爱做的事情便是在书房中翻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他自小便有
台积电
占据全球61%的芯片代工市场
90%以上的AI芯片
由其制造
张忠谋用几十年时间
从一个逃难少年
成长为全球芯片产业的“灭霸”
今天就来讲讲这个故事
一、
乱世少年的颠沛流离
1931年,张忠谋出生于宁波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民国时期的大学毕业生,曾任宁波鄞县财政局长;母亲则是清代藏书家徐时栋的后人。家中藏书丰富,少年张忠谋性格内向,不爱与同龄孩童玩耍,最爱做的事情便是在书房中翻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他自小便有了一个梦想——成为一位作家。
然而,战争的阴云让这个梦想迟迟未能实现。1932年,张父调往南京,全家迁居。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轰炸广州,张忠谋随母亲逃难至香港。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一家人再次踏上逃亡之路,途经上海、南京、徐州、洛阳、西安、成都六地,最终在重庆安顿。短短十年间,他辗转迁徙,换了四座城市、十所学堂,身世如浮萍,命运如风雨飘摇。
即便在动荡中,张忠谋的学习从未落下。在重庆时,他进入南开中学;1945年抗战结束,举家迁往上海,他又考入南阳模范中学,接受国际教育,并开始苦学英文。他的人生,虽颠沛流离,却始终未失方向。
二、
从文学梦到科技路
1948年,张忠谋高中毕业,怀抱着对文学的热爱,本欲报考文科,却被父亲极力反对。张父认为,文科难以立足,唯有科技实业才能报国。在父亲的坚持下,张忠谋最终考入沪江大学银行系,走上了一条与自己梦想完全不同的道路。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始于一个微小的契机。1949年,解放战争逼近上海,张父决定将儿子送往美国求学。临行前,他送给张忠谋一份特别的礼物——几张IBM的股票,希望他能对科技产生兴趣。
初到美国,张忠谋进入哈佛大学,成为1800余名新生中唯一的华人。在这里,他一边恶补物理、化学,一边大量阅读英美文学,试图在科技与文学之间找到平衡。然而,父亲的坚持终究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1950年,他转入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正式踏入科技领域。
三、
误入“芯片”路
1955年,张忠谋从麻省理工获得硕士学位,获得四份工作offer,其中最心仪的是福特汽车。但福特开出的月薪比另一家小公司低了一美元。倔强的张忠谋拨通电话,提出加薪请求,被对方拒绝后,他毅然选择那家名为希凡尼亚的小公司。
希凡尼亚主营晶体管业务,彼时芯片尚未诞生,那个时候全球第一台用晶体管组成的电脑 TRADIC 才刚刚诞生。张忠谋虽为机械背景,但也是两眼一抹黑,只好迅速自学半导体知识,并在一个月内改良了传统钎焊技术,大幅提高产品良率。然而,公司经营困难,1958年启动裁员计划,张忠谋被“毕业”。
此时,他面临又一次选择:一份来自IBM,一份来自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他再次选择后者。德州虽偏,却在半导体领域初露锋芒。张忠谋的决定,成为他人生真正的转折点。
四、
从车间到高管的蜕变
进入德州仪器后,张忠谋被派往车间,负责最难的锗晶体管生产任务。当时的良品率几乎为零,而张忠谋通过系统培训、流程优化、亲自监督,仅数周时间,良率便突破40%。他的表现引起管理层注意,很快被提拔为研发经理,成为“车间救星”。
1960年,他被派往另一工厂解决难题,再次成功。1964年,在公司资助下,他获得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博士学位,并重回德州仪器,接管内存业务。在他的带领下,德州仪器以每月降价10%的速度横扫市场,迅速成为美国最大内存厂商。
1972年,张忠谋成为德州仪器半导体集团总经理,掌管四万人团队,是公司三号人物,也是当时美国商界地位最高的华人。他对处理器的前瞻性判断,使德州仪器在英特尔8080发布后,迅速推出更具性价比的TMS-1000,并用于自家计算器,一时间成为英特尔最强劲的对手。
然而,科技巨头并非净土。1974年,日本索尼等公司以消费电子产品冲击美国市场,德仪内部产生分歧。张忠谋主张坚持芯片技术路线,并提出代工模式,却因亚裔身份、个性强势,在高层斗争中失势。1978年,他被调往消费电子部门,1983年离开德仪,结束25年的职业生涯。
五、
台积电的诞生
1984年,张忠谋短暂任职通用仪器,但很快发现公司并不专注于技术。1985年,他转行风投,却对金融游戏毫无兴趣。此时,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台湾工研院院长孙运璿。
早在1968年和1974年,孙运璿便与张忠谋有过数次接触。1981年,孙升任“行政院长”,力图振兴台湾科技产业。他看中张忠谋在芯片行业的深厚背景与人脉资源,多次诚邀其回台发展。
起初,张忠谋对台湾并无好感。彼时台湾以仿冒品闻名,商业环境落后。但在孙运璿长达数年的劝说下,他最终被诚意打动。1985年,他接受台湾工研院邀请,担任工研院院长与联电董事长。
1987年,在工研院支持下,张忠谋创立台积电(TSMC),成为全球首家专业芯片代工厂。他提出“设计+制造+封装”三分离的模式,颠覆传统IDM(设计、制造、封装一体化)体系,彻底改变了全球芯片产业格局。
六、
台积电的崛起
成立初期,台积电并未获得主流厂商信任。张忠谋亲自拜访英特尔,提出“只制造,不设计”的解决方案。在改进200多个问题后,台积电终于获得认可,成为英特尔的代工厂。此后,客户接踵而至。
随着芯片产业竞争加剧,IDM模式成本高昂、迭代缓慢的弊端愈发明显。越来越多设计公司放弃自建工厂,转向台积电。而张忠谋对专利的极端重视,使其在技术上始终保持领先。台积电研发投入年均近400亿台币,是大陆最大同行的七八倍,连续八年位居中国台湾专利申请冠军。
张忠谋敢于逆势投资。在行业低谷期,他果断扩建工厂,抢占先机。2022年,当全球芯片需求下滑时,他仍决定建设五座新厂,仅日本熊本厂投资便超600亿元。这些产能在行业复苏时,迅速转化为利润来源。
七、
芯片“灭霸”的三重武器
张忠谋之所以能成为“芯片灭霸”,靠的是三招:
第一,颠覆行业逻辑。
他打破IDM模式,首创“代工”概念,让设计公司专注研发,制造外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一模式迅速成为主流,台积电成为全球芯片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二,对专利与技术的极度重视。
台积电不仅研发投入巨额,还频繁发起专利诉讼,先后四次起诉大陆最大同行,索赔超170亿元。技术骨干跳槽,几乎都会面临法律诉讼,极大限制了人才流失。
第三,敢于逆势投资。
张忠谋深知芯片代工行业的周期性波动,他宁愿承受短期财务压力,也要提前布局产能。这种前瞻性判断,使台积电在每次行业复苏时都能抢占先机。
八、
全球芯片产业链的“隐形统治者”
如今,台积电掌控着全球61%的芯片代工市场,90%以上的AI芯片都由其制造。英伟达、AMD、苹果、高通、华为海思等企业,无一不依赖台积电的制造能力。黄仁勋曾调侃说:“台积电涨价,我都不敢还价。”
张忠谋本人虽已退休,但他的影响力依旧深远。在全球芯片供应链中,他不是最耀眼的明星,却是最核心的节点。他年轻时与集成电路发明人杰克·基尔比称兄道弟,与英特尔创始人诺伊斯泡酒吧,与摩尔定律提出者戈登·摩尔共事六十年。2023年戈登·摩尔去世时,张忠谋感慨:“我这一代的半导体战友,已所剩无几。”
终章、
一个时代的缩影
张忠谋的人生,是一部关于选择、坚持与远见的史诗。他本可以成为一名作家,却因父亲的坚持踏入科技领域;他本可以加入福特,却因一美元之差误入芯片行业;他曾是德州仪器的三号人物,却因办公室政治离开;他最终在台湾,用一家代工厂撼动全球芯片格局。
他曾说:“我这一生最大的幸运,是没去福特。”这句话背后,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位老人对命运的深刻理解。
如今,张忠谋年逾九旬,隐居美国。但每当全球芯片产业链发生波动,人们总会想起那个曾引领时代的身影。他或许不再执掌台积电,但他的影子,始终镌刻在每一块芯片的核心之中。
来源:阮师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