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安部紧急通报!共享充电宝藏窃密芯片,许多人私密照遭境外泄露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15:18 2

摘要:却可能导致相册私密照、通讯录和银行密码全部泄露境外。国家安全部最新破获的间谍案揭露,共享充电宝已成为境外势力的“移动窃密工具”。

一场看似普通的手机充电,却可能导致相册私密照、通讯录和银行密码全部泄露境外。国家安全部最新破获的间谍案揭露,共享充电宝已成为境外势力的“移动窃密工具”。

深圳宝安机场的充电站前,李女士的手机只剩1%电量。她匆忙扫描一个印着“闪电快充”的共享充电宝,插上的瞬间,屏幕弹出一串权限请求:“允许获取照片?允许访问通讯录?”赶飞机的她没多想,点了“确定”。

三天后,她收到陌生邮件,附件里是自己的卧室裸照,发件人用蹩脚的中文写:“想删照片?转5000美金到这个账户。”对方还附了张截图——她手机备忘录里记着的银行卡密码,赫然在列。

国家安全部门近期破获的间谍案中,改装充电宝令人胆寒。拆开外壳,普通电路板旁多了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这是特制窃密模块,能伪装成充电组件,实则是微型数据传输器。”

参与办案的王警官展示拆解视频:“用户一插上,它就会自动释放病毒,比普通木马隐蔽10倍。”测试显示,即使充电仅5分钟,病毒也能在后台扎根。

更可怕的是病毒的“潜伏术”。它会悄悄篡改手机系统设置,把相册、短信、定位信息打包,趁用户连接WiFi时混在正常数据里发往境外服务器。

境外间谍并非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办案人员发现,他们会给窃取的数据“打分”:公务员、国企员工、科研人员的信息标为“A级”,学生群体多是“C级”。

“他们通过分析出行记录、通讯对象、消费习惯,判断谁能接触到敏感信息。”王警官指着一份间谍内部文件,上面用红笔圈出“频繁出入政府机关”“夜间通话实验室”等关键词。

2024年上海一起典型案例中,一名投行分析师使用改装充电宝后,电脑里的企业并购数据被窃,导致某上市公司提前泄露消息,市值蒸发37亿。

这些带病毒充电宝如何混入市场?专案组发现了境外间谍的操作链条:他们先批量收购正规品牌充电宝,再通过“灰色渠道”送进电子厂。

“检测人员被买通后,用‘抽检不合格’为理由扣留这批货,趁机拆开植入芯片。”王警官说,整个过程不到48小时,改装后的充电宝重新流入共享平台。

更隐蔽的是“钓鱼式投放”。在政府大楼、科研院所附近的商铺,这类问题充电宝出现概率是普通商圈的5倍。“他们算准这些地方的人手机耗电快,急需充电时警惕性最低。”

2025年7月,有人在境外论坛上发现了一个传播大量中国女性偷拍照和私密照的中文论坛。该平台还存在群组提供贩卖针孔摄像头及安装到日用品的业务,最大群组超过22万人。

相关频道具有全匿名、消息可删除、聊天记录不可截图等特点。一位女士收到陌生人私信后,才发现自己的隐私信息被泄露。

背后有卖针孔摄像头的商家在推波助澜,在利益驱使下导致更多女性隐私被泄露。办案人员惊讶地发现,不少作案者竟然是女性身边的熟人。

国家安全部门公布了紧急防范措施。首先认准正规品牌,目前曝光的问题充电宝多集中在“闪电快充”“极速电”“能量站”三个小众品牌。

技术人员建议选择街电、怪兽等有官方溯源系统的大平台:“正规品牌会给每台设备贴唯一编码,扫码能查流通记录。”

其次,充电时绝对不点“允许”。无论弹出什么权限请求,哪怕提示“不授权无法充电”,也要果断拔掉。“这是病毒在试探,真·充电根本不需要访问相册和通讯录。”

除了充电宝窃密,境外间谍还通过多种手段 targeting 特定人群。某省直机关工作人员李某,赴境外参加短期培训时,禁不住美色诱惑,陷入境外间谍精心设计的“温柔陷阱”。

事后,境外间谍以李某私密照片为要挟,胁迫其加入境外间谍组织。回国后李某并未向组织汇报,多次将工作文件转交给境外间谍,最终被判有期徒刑5年。

在某些科研领域,境外间谍通过项目合作、学术交流等“合法”方式掩护,拉拢策反我重点人群。某科研院所涉密研究人员张某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期间,就遇到了别有用心的“求知者”。

国家安全部门提醒公民,发现以下间谍行为应立即举报: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实施或指使、资助他人实施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活动;境内外机构、组织、个人与间谍组织相勾结实施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活动;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任务。

举报渠道包括拨打举报电话12339,或访问举报网站www.12339.gov.cn。公民举报间谍行为起到重要作用的,将给予重金奖励。

近期,某生物研究杂志社志愿者刘先生就因举报可疑行为受到表彰。他发现某项目要求标注拍摄时间、地点、海拔、经纬度等详细数据并上传至指定APP,随即拨打12339热线。

经调查,该项目研究所背后是一家与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存在密切往来的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多地招募不明真相的志愿者,大肆搜集生物物种分布情况。

技术监测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增的“异常数据流出”事件中,37%能追溯到共享充电宝使用记录。

有个案例中,某科研单位员工使用了路边的充电宝,第二天实验室的项目图纸就出现在境外科技论坛上。这些藏在日常生活里的“电子间谍”,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它披着“便民服务”的外衣,等着你主动送上前。

来源:小明动漫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