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次聊到 “文科生就业难”,总有人跳出来说 “文科有文化传承的意义”“文科能培养思维”,可这些话对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太像 “画饼” 了。
张雪峰:文科专业是被窝里放屁,能闻能捂!
每次聊到 “文科生就业难”,总有人跳出来说 “文科有文化传承的意义”“文科能培养思维”,可这些话对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太像 “画饼” 了。
不是文科本身不好,是普通人的处境 —— 没资源、没人脉、毕业后要立刻赚钱养家 —— 根本 “用不起” 文科。
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学文科就像手里攥着一把 “看起来好看,却换不来面包” 的牌,毕业时要么挤破头考公,要么只能做没门槛的销售,当初背的诗词歌赋、理论模型,在就业市场上连 “敲门砖” 都算不上。
今天就说点实在的,为什么文科对普通人是 “灾难”,不是否定文科,是帮普通家庭的孩子认清现实。
普通家庭的孩子选专业,首要目标不是 “传承文化”,而是 “毕业能找到一份能赚钱的工作”—— 理科生学编程能做程序员,学汽修能当技师,学护理能当护士,这些 “硬技能” 是就业市场上明码标价的 “通行证”,只要技术过关,至少能有口饭吃。
可文科生手里的 “技能”,大多是 “软的”,看不见摸不着,企业根本不敢用。
比如学汉语言文学的,背了四年唐诗宋词、现当代文学,毕业想找 “文字相关” 的工作,发现企业要的是 “会写公众号推文、能做短视频脚本、懂新媒体运营” 的人,这些学校里很少教,只能自己从头学。
学新闻传播学的,课堂上学的是 “新闻理论、传播模型”,可媒体招聘要的是 “会拍视频、能剪片子、能跑突发新闻” 的实操能力,没实习经验的应届生,连记者助理的岗都拿不到。
学历史学的更难,对口的工作要么是博物馆讲解员(岗位少得可怜),要么是历史老师(要考教师资格证,还得卷编制),剩下的只能去做和专业无关的工作。
这些 “软技能” 不是没用,是需要 “资源托底” 才能变现 —— 比如学哲学的,家里有资源能送出国读博,回来能进高校当老师;学政治学的,家里有人脉能安排进事业单位,可普通家庭的孩子没这些,只能拿着 “文科文凭” 四处碰壁。
对普通人来说,硬技能是 “一口吃的”,文科的理论是 “饭后的甜点”,先吃饱才能谈甜点,可文科偏偏让普通人 “先攥着甜点,忘了找饭吃”。
文科生毕业后的路,说来说去就两条:考公 / 考编 / 当老师,或者做销售。
可这两条路,对普通人来说要么 “挤不进去”,要么 “没保障”,根本不是 “出路”,更像 “死胡同”。
先看考公 / 考编:这是文科生最看重的 “铁饭碗”,可每年文科毕业生上百万,能考上的连 10% 都不到。
比如法学专业,2023 年毕业生 32 万,司法考试通过率不到 10%,就算过了司考,想进法院、检察院,竞争比能到 100:1,普通家庭的孩子没背景、没人脉,只能靠死磕,很多人考 3 年都考不上,最后钱没赚到,还把青春耗没了。
当老师也一样,现在小学老师都要硕士学历,县城中学的语文老师岗,本科文科生要和研究生竞争,没点优势根本站不住脚。
再看销售:这是文科生 “退无可退” 的选择 —— 保险销售、房地产销售、课程销售,这些岗位不挑专业,只要能说会道就行。
可销售的 “上限高” 是骗人的,90% 的销售都在 “勉强温饱” 的边缘挣扎:每月拿着 3000-5000 的底薪,完不成业绩就扣钱,每天要给客户打几十个电话,被拒绝、被挂电话是常态,很多人做半年就辞职,觉得 “既没尊严,又没前途”。
张雪峰说 “所有文科都是服务业”,说难听点就是 “推销”,可普通人没那么强的 “抗压能力” 和 “人脉资源”,根本做不好销售,最后只能在 “换工作” 和 “找工作” 之间循环。
别误会,不是文科本身没用 —— 文科能培养思辨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这些对长远发展很重要。
可问题是,这些能力的变现,需要 “资源托底”,普通人没这个条件,只能让文科的 “价值” 烂在手里。
比如学社会学的,要做 “社会调研” 才能出成果,可调研需要经费、需要对接社区资源,普通家庭的孩子根本没能力搞这些,只能在课堂上写 “纸上谈兵” 的论文。
学艺术设计的,要想做出好作品,需要买昂贵的设备、去看展览开阔眼界,普通家庭负担不起,最后只能做 “低端的美工”,赚点辛苦钱。
学外语的,要想进外企、做翻译,需要出国交流提升口语,普通人没这个机会,只能做 “跨境电商客服”,把专业知识浪费在 “回复物流问题” 上。
文科的价值,需要 “时间和金钱” 去沉淀 —— 比如学文学的,要读很多书、走很多路,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学哲学的,要接触不同的思想,才能形成自己的思辨体系。
可普通家庭的孩子,毕业后要立刻赚钱养家,根本没时间 “沉淀”,只能放弃文科的 “价值”,去做能快速赚钱的工作。
对普通人来说,文科就像 “需要精心培育的花”,可普通人只有 “一块贫瘠的土地”,根本养不活这朵花。
说文科是普通人的 “灾难”,不是让大家都别学文科,而是让普通家庭的孩子别 “盲目跟风”,别被 “文化情怀” 坑了。
你可以喜欢文科,但不代表要学文科专业。
就像你喜欢英语,不代表你就要上大学读英语专业。
工作是工作,兴趣是兴趣。
没有人规定学了理工科就不能学文科知识了。
普通人选专业,花钱学个能吃饱饭的技能。如果喜欢文科,就空闲时间,上上网课、看看书。
最后想说,普通人选专业,别听 “什么有意义”,要听 “什么能就业”。不是文科不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真的耗不起 “用情怀换面包” 的风险。
认清现实,先让自己活下去,再谈 “文化传承”“思维提升”,这才是对自己负责。
来源:狐狸先森几点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