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31日,乒超联赛男子团体比赛上演一场焦点战,由许昕领衔的上海队迎战费浚航所在的江苏队。比赛过程中,一次发球争议成为全场转折点,世界冠军许昕因对手多次违规回抛发球向裁判投诉无果,最终采取“以违规对抗违规”的特殊方式表达抗议。这场看似普通的联赛比赛,
2025年8月31日,乒超联赛男子团体比赛上演一场焦点战,由许昕领衔的上海队迎战费浚航所在的江苏队。比赛过程中,一次发球争议成为全场转折点,世界冠军许昕因对手多次违规回抛发球向裁判投诉无果,最终采取“以违规对抗违规”的特殊方式表达抗议。这场看似普通的联赛比赛,因为这次争议性事件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引发了关于乒乓球规则执行、裁判公正性和体育精神的热烈讨论。
比赛伊始,双方运动员迅速进入状态。作为中国乒乓球男队标志性人物,许昕凭借其独特的直拍打法和创造性击球很快占据上风。然而随着比赛进行,年轻选手费浚航的发球动作逐渐引起许昕的注意。根据现场观众拍摄的视频资料显示,费浚航在发球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回抛现象——这是指发球时球员将球向上抛起后,球在下落过程中被击打,但抛球时向后倾斜角度过大,违反了几乎垂直抛球的规定。许昕第一时间向当值主裁判提出异议,指出对手发球违规。然而裁判并未对此作出判罚,比赛继续进行。随着每次争议发球都被裁判认可,费浚航的得分逐渐增加,场上的气氛也变得越来越紧张。
在多次投诉未果后,许昕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在自己的发球轮,他故意模仿了费浚航的违规发球动作,以几乎相同的回抛方式发出了球。这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策略立刻收到了效果。与之前对费浚航的违规发球视而不见不同,裁判这次迅速反应,立即对许昕发出警告,认为其发球动作不符合规定。裁判对此前后不一的处理方式明显激怒了许昕。根据乒乓球规则,裁判员应该保持判罚的一致性,对双方运动员采用同样的标准。比赛视频显示,许昕在与裁判进行简短交流后神情明显失望,随后似乎失去了比赛专注度,最终输掉了该场比赛。
比赛结束后,许昕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了简短而意味深长的内容——“回家”,配以一个无奈的表情。这条微博迅速引发球迷和乒乓球爱好者的广泛关注,短短一小时内评论数破千。许多球迷在评论区支持许昕的立场,认为裁判的不作为毁掉了一场本应精彩激烈的比赛。也有专业人士指出,发球规则的一致性对乒乓球运动至关重要,裁判员的双重标准会严重影响比赛的公平性。前国家队球员、现乒乓球评论员侯英超在直播节目中表示:“许昕的做法虽然带有抗议性质,但确实凸显了裁判判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高水平比赛出现这种情况令人遗憾。”
乒乓球规则对发球有明确规定:球员必须几乎垂直地将球向上抛起,不能使球旋转,且抛球高度不低于16厘米。回抛角度过大实际上给了发球员额外优势,可以通过更隐蔽的动作和更强烈的旋转来欺骗对手。裁判员在比赛中负有维护规则公正执行的职责。根据规则,裁判应该对发球违规行为进行判罚,而不是只有在球员投诉后才采取行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发球判罚往往是乒乓球比赛中最具主观性的环节之一。不同裁判对规则的理解和执行标准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类似本次事件中的争议情况。
乒乓球历史上类似发球争议并不罕见。2019年卡塔尔公开赛上,日本选手伊藤美诚就曾因发球动作问题被裁判多次警告,导致比赛中断良久。更早的2011年鹿特丹世乒赛上,中国选手丁宁因下蹲式发球被裁判判罚违规,最终泪洒赛场。这些事件都反映了发球规则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争议。国际乒联近年来不断尝试通过技术手段减少这类争议,包括引入视频回放系统允许球员挑战裁判决定。然而这些先进技术尚未在乒超联赛中全面应用,一定程度上依赖裁判的主观判断。
体育比赛的核心价值在于公平竞争。当裁判员无法保证规则对双方一致执行时,比赛就失去了基本公平性。许昕采取的特殊抗议方式实际上是对这种不公平环境的无奈回应。作为一名老将,他深知直接冲突可能带来的后果(如判罚或罚款),因此选择了一种更具创造性的方式来表达不满。这种“非暴力不合作”式的抗议在体育史上并不罕见——通过凸显规则执行的不一致性,来引发对问题更深层次的关注和讨论。
事件另一方费浚航作为年轻选手,同样处于尴尬境地。在裁判没有判罚的情况下,任何运动员都可能继续使用能够帮助得分的技术动作。这是年轻选手成长过程中经常面临的道德困境——是严格遵守规则可能处于劣势,还是跟随其他选手的“惯例”模糊处理?裁判员则面临更大压力。在高速进行的乒乓球比赛中,准确判断每次发球是否符合要求本身就极为困难。加上国内比赛往往缺乏国际赛事的技术支持(如慢镜头回放),裁判员的判罚更多依赖瞬间判断。
乒超联赛作为中国乒乓球运动的顶级赛事,其规范性和专业性需要与国际接轨。引入科技辅助判罚、加强裁判队伍建设、完善赛事监督机制,成为避免类似争议重演的必由之路。只有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运动员的技艺和体育精神才能真正绽放光彩
来源:胖大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