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来十年,全球经济每年需投资近GDP的3.5%(约4.2万亿美元),以提升社会、交通、能源和数字基础设施的韧性,应对城市化、供应链中断和AI驱动的数字化等宏观趋势。在人口结构变化与城市化推动下,新兴市场的基础设施需求不断上升,而发达市场则面临老旧基础设施亟待升
执行摘要
未来十年,全球经济每年需投资近GDP的3.5%(约4.2万亿美元),以提升社会、交通、能源和数字基础设施的韧性,应对城市化、供应链中断和AI驱动的数字化等宏观趋势。在人口结构变化与城市化推动下,新兴市场的基础设施需求不断上升,而发达市场则面临老旧基础设施亟待升级的现实。同时,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与新冠疫情的冲击暴露出供应链的脆弱性,促使美国与欧洲推动关键制造业“回流”或“友岸外包”,从而带动本土制造设施及相关物流基础设施(如仓储、港口、铁路)建设的需求。随着AI热潮推动数据中心激增,全球数字基础设施正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电力需求。据估算,美国未来十年需在非能源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领域投资超1万亿美元,中国需1.5万亿美元,印度约1万亿美元,法、德、英、西四国合计需0.5万亿美元。总体而言,未来十年全球基础设施总投资需求将达到11.5万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将集中在新兴经济体。以拉丁美洲为例,该地区在供应链重组、友岸外包和贸易多元化面临独特需求,但同时也面临较高的风险环境。
全球减碳与电气化转型是基础设施投资的核心催化剂,预计到2035年相关投资规模将达26万亿至30.2万亿美元(占总需求的69%)。尽管过去十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投资已翻倍增长,但电网和储能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造成瓶颈并推高系统成本。仅欧洲每年就需约1100亿至1500亿欧元用于电力网络与储能建设,重点投向配电、输电及跨国互联电网。而全球能源基础设施每年仍存在1.5万亿美元的投资缺口,其中美国与新兴市场的投资不足问题尤为突出。填补这一缺口对于满足电力需求增长、实现气候目标以及增强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在此背景下,私人资本已从“补位者”转变为全球基建融资的支柱——未上市资产管理规模从2005年的不足250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1.5万亿美元以上。投资者配置焦点也从传统交通与公用事业转向能源转型与数字平台(如电网、储能、数据中心、光纤网络)。除资金外,这一转变通过公私合营(PPP)、直接持有及快速增长的基础设施私募债市场等形式提升了项目全生命周期效率、交付规范化与风险共担机制。资产配置如今按风险分层,目标从私募股权式高收益转向稳定且与通胀挂钩的现金流。多数投资者目标回报率为6%-10%,与我们对未来8-10%收益区间的预测一致。
下一阶段全球基建投资的关键需雄心与执行力缺一不可。尽管每年动员全球GDP3.5%的投入是必要的,但这远远不够。当前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实现资本、政策与系统设计之间的协同,从而跨越现实中妨碍交付的多重障碍。这些障碍日益呈现出结构性特征,涵盖了从审批延迟、电网拥堵到监管碎片化及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EMDEs)在制度能力方面的不足。要应对这些挑战,亟需实现“双重转型”:一方面,政府方面需加快审批与土地使用许可流程,统一各地的监管与补偿机制,为重点基建引入快速通道机制;推动采购程序简化与数字化以缩短周期并提升透明度;加强项目准备能力建设,尤其在低收入地区,推动项目从概念到具备融资可行性。强化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通常为关键实施主体)的能力建设。另一方面,投资者方面需从广泛配置转向更具针对性的主题投资战略,聚焦于能源系统、数字基础设施、韧性城市交通及社会基础设施,追求稳定、与通胀挂钩的回报率。同时,应加大对混合融资与风险缓释工具的应用规模,提升在高风险地区动员资本的能力。否则,在缺乏协同的情况下,交付力将持续成为瓶颈:系统成本将上升、搁置资产增多,基础设施投资目标与实际落地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注:本报告内容来自Allianz Research。以上中文摘要信息仅做翻译参考,具体内容请以《3.5% to 2035: Bridging the global infrastructure gap》报告原文为准。
来源: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