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午5点,夕阳洒下金色光芒,映照在黄沙港镇洋河社区连片的鱼塘上,泛起粼粼波光。32岁的“新农人”李之龙正熟练地操作着投料机,随着“咔嗒”声响起,成百上千尾鲢鱼翻腾跃起,搅动一池“活水”,也激荡着一个返乡青年的创业梦想。
下午5点,夕阳洒下金色光芒,映照在黄沙港镇洋河社区连片的鱼塘上,泛起粼粼波光。32岁的“新农人”李之龙正熟练地操作着投料机,随着“咔嗒”声响起,成百上千尾鲢鱼翻腾跃起,搅动一池“活水”,也激荡着一个返乡青年的创业梦想。
从杭州电商人,到扎根乡野的水产养殖“领头雁”,李之龙用六年的青春与汗水,不仅实现了个人事业的华丽转身,更带领乡亲们共同绘就了一幅充满活力的乡村振兴“渔”乐图。
归巢:舍霓虹赴乡野,碧波深处觅新机
“在杭州做电商虽然收入不错,但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缺少归属感。”李之龙黝黑的脸庞上,眼神坚定。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大学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大城市追逐梦想。然而,繁华的霓虹灯下,他愈发思念家乡的海风与水土。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家乡黄沙港镇洋河社区水质优良,却有不少鱼塘闲置。敏锐的商业嗅觉与浓浓的乡愁交织,让他看到了水产养殖的巨大潜力。“这么好的资源,荒废太可惜!”2019年,26岁的李之龙毅然辞去杭州的工作,与父母商议后,承包了300亩鱼塘,成为一名“新农人”,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返乡创业之路。
奋进:迎困局勇破局,勤学苦练成“行家”
创业之路从非坦途。对于毫无养殖经验的李之龙来说,现实的“当头一棒”来得又快又猛。“第一年,因为不懂水质调控,鱼苗放养密度也把握不好,结果亏了30多万元。”回想当初,他坦言“急得整夜睡不着”。
从2019年的300亩,到2021年的600亩,再到如今的2000多亩,李之龙的养殖版图不断扩大,技术也日趋成熟。在他的科学管理下,去年单个220亩的鱼塘,草鱼、鲈鱼等产量便达到了60多万斤,昔日的“蓝色银行”,终于涌出“真金白银”。
担当:聚乡邻共致富,线上线下拓富途
“一花独放不是春,自己富了不算什么,带领乡亲们一起富,才是真本事。”随着事业步入正轨,李之龙开始思考如何带动更多人。他主动对接村里有养殖经验但缺乏资金、因家庭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传授技术、提供鱼苗、统一销售,带领大家抱团发展。
“我今年54岁了,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一个月能拿5000多块钱,到了出鱼的旺季,按天算能挣一万多呢!”村民姜银虎一边操作着增氧机,一边笑着对记者说。据了解,李之龙的养殖基地平时能提供15个固定岗位,到了繁忙的出渔期,用工量增至80多人,让许多留守村民在家门口端上了“金饭碗”。
不仅如此,李之龙还巧妙地将自己的电商“老本行”与水产养殖相结合,开拓线上销路。他架起手机,在塘口直播、展示活鱼,将家乡的优质水产品通过抖音、拼多多等平台推向全国。“刚开始没人看,订单也少,但我坚持发,优化内容,现在订单越来越多了!”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出的提示音,李之龙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从城市归来的“新农人”,到带民增收的“领头雁”,李之龙用坚守与奋斗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故事,如同一颗充满活力的种子,在射阳广阔的乡土中生根发芽,激励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用智慧和汗水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来源:射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