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梦想。日前,威海市隆重表彰150名威海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开辟“弘扬劳模精神,争当时代先锋”专栏,宣传展播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激励全市职工以勇争一流、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威海的高质量发展中建功立业,让劳模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乃彰 通讯员 夏丽萍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梦想。日前,威海市隆重表彰150名威海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开辟“弘扬劳模精神,争当时代先锋”专栏,宣传展播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激励全市职工以勇争一流、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威海的高质量发展中建功立业,让劳模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本期,让我们走近威海市先进工作者:威海市环翠区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施坤涛。
在威海湾畔的晨曦中,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穿梭于养殖场与实验室之间。他是施坤涛,威海市环翠区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一位将半生心血倾注于海洋科技研究与产业发展的“蓝色先锋”。从破解种质退化难题到构建生态修复体系,从推动技术惠农到擘画海洋科创蓝图,他以科技为笔、以海洋为卷,书写了一名威海市先进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潜心科研:破解产业瓶颈的“破冰者”
2006年,施坤涛硕士毕业后毅然投身环翠区海洋事业。彼时,当地鲆鲽鱼种质退化严重,苗种质量参差不齐,养殖户损失惨重。面对这一“卡脖子”难题,他牵头成立种质资源保护攻关组,带领团队昼夜攻关,创新应用多倍体育种、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成功选育出抗病性强、生长快的新品系。国内首创的大泷六线鱼、许氏平鲉全雌苗种技术,不仅让环翠区成为全国牙鲆苗种核心产区,更推动国内鲆鲽鱼卵市场占有率提升30%。
“科研必须扎根产业需求。”施坤涛深知标准化的力量。他主持制定《牙鲆》《牙鲆亲鱼和苗种》两项国家标准,从体长、重量到繁育流程实现全链条规范,让“威海苗种”成为品质标杆。如今,环翠区年供应优质苗种超千万尾,带动全国鲆鲽鱼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
面对威海湾生态恶化问题,他主导实施“威海湾生态修复工程”,建立水域环境、浮游生物、底质水文等长期监测体系,为政府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历时十余年的修复工程终见成效:人工鱼礁与增殖放流让海湾重现生机,2024年威海湾入选省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成为全国海洋生态治理的典范。
技术惠民:扎根一线的“渔民贴心人”
“科研成果若不能落地,就是纸上谈兵。”施坤涛始终将“最后一公里”视为技术推广的生命线。他创新建立“技术需求清单”制度,每年走访养殖户20余家,疫情期间开通“云问诊”服务,24小时在线解答苗种运输、水质调控难题。为普及生态养殖技术,他编制《生态养殖操作手册》《刺参安全越冬管理技术》等通俗教材,年均举办培训6场次,累计培养新型渔民200余人。
在工厂化养殖车间,施坤涛推广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技术,联合高校研发环保饲料,使蛋白质利用率达92%、氮排放降低28%。目前,环翠区高效渔业面积近10万亩,90%的养殖场采用绿色模式,10余家示范场获省级以上认证。
为激活产业新动能,他推动休闲渔业发展,牵头制定扶持政策,对国家级示范基地给予50万元奖励。政策落地后,3家企业斩获“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带动区域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实现“渔旅融合”的华丽转身。
担当作为:海洋强市建设的“拓荒者”
2020年,威海市启动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施坤涛主动请缨加入筹建专班。他深知,科技平台是产业腾飞的引擎。为此,他辗转北京、天津等地,以诚意打动科研院所。为争取天津淡化所落户,他多次邀请专家实地考察,量身定制支持方案,最终促成国家海水利用工程(威海)中心落地。此后,山东大学海洋科创中心等2家国家级院所相继入驻,环翠区海洋科技实力跃居全省前列。
在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建设中,他既是“调度员”又是“服务员”。从蓝科大厦建设到涉海项目招引,他扎根一线督导进度,成功引进5家高新技术企业、3名硕士创业人才。2023年,他主导申报的国家综合试验场项目获3.2亿元特别国债支持,为湾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业18年,施坤涛的履历熠熠生辉:7项专利、8项科技成果、21篇论文、4次三等功……“海洋是威海的根,科技是产业的魂。只要还能为这片海做点事,我就不会停下脚步。”站在远遥湾的灯塔下,施坤涛目光坚定。未来,他将继续以科技为桨,助力威海驶向深蓝,书写新时代“海洋强国”的壮丽篇章。
来源: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