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不仅包含着古人的思想感情,更记录了他们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探索。在那些优美动人的诗句中,我们常常能发现蕴含着科学现象或科学原理的精妙表达。
主讲人:张金兰,民进会员,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小学语文教师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不仅包含着古人的思想感情,更记录了他们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探索。在那些优美动人的诗句中,我们常常能发现蕴含着科学现象或科学原理的精妙表达。
在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就涉及了热学和分子运动理论的知识。诗句中的“花气袭人”是指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当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加快,芳香油分子更容易扩散在空气中,使人闻到花香。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诗句中“鹊声穿树喜新晴”指的是鹊鸟的叫声在空气中传播,当天气晴朗时空气中的水汽减少,空气的密度降低,声音的传播速度增加,使人听到的声音更清晰,这是一种声学现象。
在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四句将一个爱国忠臣的铮铮铁骨表现得淋漓尽致,至今掷地有声,震撼人心。这首诗则蕴含了物理和化学知识。
“千锤万凿出深山”是指石灰石经过人工开采,从山中取出,这是一种物理变化;“烈火焚烧若等闲”是指石灰石经过高温煅烧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化学变化;“粉骨碎身浑不怕”指的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要留清白在人间”,指的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再次生成碳酸钙,托物寄怀,诗人用石灰洁白的本色比喻高洁的节操和品格。
唐代诗人储光羲所作《钓鱼湾》一诗中的“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一句,涉及的是光学知识。
诗句中“潭清疑水浅”是指潭水清澈见底,使人感觉潭水很浅,这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引起的。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线远离法线,因此从水中发出的光线经过水面折射后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发出来的,人眼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虚像比物体的实际位置要高,所以看起来水就变浅了。这种光的折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像是折断了,也是同样的道理。
诗句中“荷动知鱼散”是指荷叶摇动,使人知道水中的鱼儿游散了,这是由于水波的传播现象引起。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水波是一种机械波。当水中的鱼儿游动时,会在水面上产生水波,水波沿着水面向外传播,遇到荷叶时,会使荷叶随波起伏,从而暴露了鱼儿的行踪。
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依山尽”体现地球自转引发的昼夜交替,太阳看似落山,实则因地球自转,我们所处位置远离太阳直射范围;“黄河入海流”展现水在重力作用下,因地势高低差异,从高处流向低处,最终汇入大海的自然现象。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中蕴含光学与几何学知识。从不同角度看庐山,景象各异,这是因为光照射到山体不同部位,由于山体形状和视角差异,反射光线不同,就可以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
这些蕴含科学之美的古诗词,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也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我们应当深入挖掘这些宝藏,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团结报党派e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