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5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大爷今年69岁,前几年体重还能维持在140斤左右,走路带风,吃嘛嘛香。可这两年不知怎么的,饭量变小了,瘦了十几斤。他以为是“老了正常”,甚至还有点高兴:“瘦点好,活得久!”
可是,最近一次体检却让他有点慌:医生说他的贫血指标异常,还建议做个肿瘤筛查。这让李大爷开始怀疑:老了瘦下来,真的是好事吗?
很多人以为“瘦=健康”,但研究显示,65岁以后体重无故下降,尤其是超过10%,可能不是健康的信号,而是疾病的前兆。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对超过10万人的老年人进行了长达16年的跟踪研究。他们发现:65岁以后体重下降超过10%的人,患癌风险显著升高,死亡率也更高。
这可不是个例。在我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快速上升,其中胰腺癌、胃癌、肝癌等都与体重快速下降密切相关。
简单说,就是:不是变瘦导致得癌,而是身体出了问题,先反映在“瘦”上了。
很多老人不吃晚饭、只喝稀饭,看到体重掉了还挺开心。但必须明确一点:老年阶段,体重下降很少是“健康减肥”的结果。
以下几种疾病,往往会悄无声息地以“变瘦”开场:
癌症:尤其是胰腺癌、肺癌、胃癌,早期不痛不痒,但基础代谢会明显升高,导致体重下降。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在老年人身上可能没有明显心悸、怕热等表现,但会持续消耗体能,导致肌肉流失、快速消瘦。
糖尿病:血糖高,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能量供应不足,脂肪和肌肉被动分解,体重也随之下降。
抑郁症或认知障碍:不少患有老年抑郁或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早期表现就是食欲下降、体重减少。
所以,不是每一斤体重的减少都值得庆祝,尤其是连续3个月体重减少超过5%,就应及时就医排查。
这话听着不合常理,但医学界的确有这个判断。医院老年医学科指出:老年人轻度超重(BMI在24~27之间)的人群,整体死亡风险反而低于偏瘦人群。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人体肌肉减少、骨密度下降、免疫力减弱。如果体重过低,身体可动用的“储备资源”也少,一旦生病或手术,恢复能力会大打折扣。
具体来说,保持一定脂肪和肌肉量,可以:
保护内脏器官,降低跌倒骨折风险;
抵御感染,提高免疫力;
延缓肌肉衰减症(sarcopenia)发生;
减少营养不良导致的慢性疾病恶化。
所以,老年人维持“不胖不瘦,略偏重”的状态,反而更有利于长寿。
不是所有体重下降都意味着危险,但如果你或家中老人符合以下几点,就要提高警惕:
体重下降无明显原因,没有刻意节食、增加运动,却在三个月内掉了5公斤以上。
伴随乏力、食欲差、便秘或腹泻,或有不明原因的疼痛。
出现贫血、肝肾功能异常、肿瘤标志物升高等体检异常。
年龄超过65岁,BMI低于20,肌肉明显减少或活动能力下降。
出现以上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包括肿瘤筛查、甲状腺功能、糖代谢、心理评估等系统检查。
说到底,老年人最重要的不是减重,而是维持体重稳定。
以下是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提出的几点建议:
饮食均衡:保证足够蛋白质摄入,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鱼、豆制品。
规律作息:保证睡眠,避免因焦虑、失眠影响食欲。
适量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帮助维持肌肉量。
定期体检:每年至少一次全面体检,关注体重变化趋势,不轻视每一次异常。
写在最后“瘦一点好”、“老了吃少点”这些观念,放在年轻人身上或许成立,但对65岁以上的老人来说,维持适度体重比追求瘦更重要。
正如医生常说的:“能吃、能睡、体重稳,就是老年健康的三大指标。”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或家人老年后悄悄瘦了下来,千万别掉以轻心。不是每一斤瘦下去,都是健康的标志。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人营养与健康指南》.2022年
[2]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4年
[3] Zhou, Y. et al. Weight Loss and Cancer Risk in the Elderly: A 16-Year Cohort Study, Harvard Public Health Review. 2023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Dr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