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东渡被中国诟病却被日本宣扬传颂?原因是走私大量文物和国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5 08:52 1

摘要:众所周知,2025年是“中日文化交流年”,4月份将在东京举行一系列的交流年活动。同时,今年也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只有正确认识历史和对待历史,才能确保中日关系健康持久发展。#头条创作挑战赛#​#鉴真东渡#​

众所周知,2025年是“中日文化交流年”,4月份将在东京举行一系列的交流年活动。同时,今年也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只有正确认识历史和对待历史,才能确保中日关系健康持久发展。#头条创作挑战赛##鉴真东渡#

而提到中日关系,鉴真和尚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赞誉者有之,诋毁者更多。接下来,文史不假为您讲述鉴真东渡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讲述这一人物和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鉴真东渡给日本带去了什么?#

为了抵制无休止的搬运和抄袭,文史不假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同时声明,这篇原创文章仅发表于今日头条和百度,谢绝其他平台任何形式的刊载。

早在1998年时,唐招提寺就作为“古都奈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座著名的古寺院始建于公元759年,由中国唐朝的鉴真和尚亲自主持设计和修建,包括金堂(本殿)、讲堂、鼓楼、宝藏、经藏、礼堂和鼓楼等建筑,至今都被视为神圣之地,是日本律宗的总本山。

被视为日本国宝的“鉴真和尚坐像”就供奉在唐招提寺,每年都会举行法事并且接受民众参拜和献香。坐像由木质干漆做成,高80.4厘米,身披袈裟,双目闭合,唇含微笑,真实还原了鉴真晚年的模样。

作为唐朝著名的佛学家和医学家,鉴真和尚不辞辛苦和不惧生死,66岁时才终于抵达奈良,到75岁时圆寂于当地。虽然历经1200多年的岁月,但他至今都被日本视为最受欢迎的华人,始终享受着“天平之甍”、“律宗之祖”、“文化之父”、“医药之祖”和“建筑先人”的尊号。

为了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鉴真雕像在日本东京落成,被永久矗立于上野公园。在2022年7月20日,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和日本外务大臣政务官三宅伸吾等人共同出席了揭幕仪式。

鉴真和尚连续五次东渡日本均以失败告终,当时已经是66岁的花甲老人,而且双目均已失明。直到第六次东渡,他以舍身忘死的精神终于到达彼岸,实现了弘扬佛法和传播文化的夙愿。

日本认为,鉴真东渡不仅是历史,而且是传奇。只不过,包括笔者本人在内的许多中国人并不理解,甚至不断质疑,为什么?为什么?

关于鉴真执意东渡日本的原因,目前有三种猜测。第一,他对日本文化的憧憬和传教的向往,被遣唐使和留学生游说后,希望亲身前去学习和见识。第二,他接受了圣德太子的邀请,准备践行政教合一的国家体制。第三,他厌倦了“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反对唐玄宗推行的抑佛政策,迫切要脱离中国的旧社会,去日本开创新世界。

为了还原历史真相,为了探寻鉴真东渡,文史不假本着一种不吹不黑的原则带您重回盛唐。

617年,李渊攻占长安后拥立隋炀帝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遥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之后,他受封唐王并且兼任大丞相和尚书令,掌握着一切的军政大权,迅速控制了整个关中地区。

618年,李渊登基称帝建立唐朝,终于在其子李世民“贞观之治”后成就了盛唐的局面。所谓“盛唐”,不仅包括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而且还包括开放的气度和文化的魅力,第一次实现了万国来朝的盛况,巩固了以华夏政权为核心的“东北亚朝贡体系”。

万国来朝

630年,日本第一次向唐朝派出了遣唐使,既有外交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希望学习政治、经济、军事、律法和佛法。在巨大的优劣差异面前,舒明天皇彻底被博大的中华文明所折服,很快又派出了第二批遣唐使。

比起第一批,第二批遣唐使的规模和人数都大幅提升,基本上涵盖到了国家的方方面面。其中,一个名叫阿倍仲麻吕(安倍仲麻吕)的文人非常出名,此人不仅与李白、王维等诗人交往密切,而且还担任了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的唐朝官职。由于迷恋中国,他定居长安并且安葬于此,在西安市兴庆公园至今都建有纪念碑,被证实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祖先。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舒明天皇的政绩虽然乏善可陈,但却非常崇尚诗歌,尤其是唐朝诗歌,陆续派出了第三批遣唐使和第四批遣唐使。不过,由于日本的国力有限,这两批遣唐使在规模上大幅缩减,只是针对性地弥补了前两批遣唐使的一些不足和遗憾。

舒明天皇过世后,日本的朝局一度陷入混乱,各方势力只能接受由皇后掌权的事实,使其成为历史上第二位女天皇,史称“皇极天皇”。这个老太太两次登基,不仅对内奢靡无度,而且对外野心勃勃,甚至妄图吞并朝鲜。

也不知道谁给她的勇气和胆量,皇极天皇不仅推翻了丈夫“以华为师”的国策,而且还大言不惭表示“先吞朝鲜再灭中国”。接到属国求援后,唐高宗李治就近调动两万兵力出兵朝鲜半岛。

663年8月,唐军主将刘仁轨凭借精锐战船将数倍于己的日本水军打得溃不成军,取得了白江口之战的胜利。对此,高丽史官金富轼在《三国史记》中有过这样的记载:

倭国船兵来助百济,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唐军左右夹船绕战,巧施包抄合击之术,致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

白江口之战后,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势力基本上分崩离析,大唐帝国重新确立了自己的宗主国地位。皇极天皇死后,曾一手推动大化革新的中大兄皇子正式登基,史称“天智天皇”。

天智天皇并不愿意臣服于中国,但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也只能低头认怂,也算是识时务吧。既然打不过,那就拜干爹。日本当年对待中国,日本今日对待美国,就是这种思想。

为了缓和对华关系,天智天皇赶紧派出了第五批遣唐使去长安修补关系。几年后,他又派出了第六批遣唐使,干脆利索地拜在干爹门下,再也不敢胡作非为。

天智天皇后,文武天皇成为了日本的第42代天皇,接连又派出了第七批遣唐使和第八批遣唐使。在717年,第九批遣唐使来到唐都长安,我们所熟知的“鉴真东渡”就发生在这段时期。

鉴真出生于688年,也就是唐睿宗李旦在位的垂拱四年,本姓淳于,江苏扬州人,从小便聪明伶俐并且喜好佛法。十四岁时,他提出离俗之念并且得到了作为居士的父亲同意,遂成为大云寺的一名小沙弥。

喜欢历史的朋友一定很清楚,唐初的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这爷孙三人都极其信奉佛法。受此影响,佛教的地位不断攀升,甚至成为了对内统治和对外交往的工具。例如,玄奘前往天竺学习佛法并且取回经书后,多次在大慈恩寺和北阙弘法院讲法,皇帝都亲临现场。

卢舍那大佛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对佛教的支持力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以自己的面容塑造卢舍那大佛接受民众供奉。直到705年,随着太子李显和宰相张柬之等人联合发动“神龙政变”,这才重新恢复了李唐的江山社稷。

由于武则天当政时期佛教过度膨胀,已经危及到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唐玄宗李隆基开始逐步更张,通过强制僧尼还俗、减少寺庙数量、严禁官僧勾结、打击寺庙圈地和禁止新建佛寺等手段抑佛和限佛。

在唐玄宗的高压政策下,佛教的蔓延势头得到遏制,但却遭到了鉴真和尚的抵触和不满。于是,他萌生了前往日本去宣扬佛法的念头,萌生了离开旧社会奔赴新社会的想法。

为了东渡日本,鉴真以宣扬佛法的名义向朝廷递交了申请,谁知竟然遭到拒绝。久而久之,他竟然制定了近乎疯狂的“偷渡计划”,铁了心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742年,也就是开元三十年,鉴真准备带着二十多名弟子从扬州出发偷渡,由于高丽僧人如海向朝廷告发而被迫放弃,这是第一次东渡;第二年,他带着弟子和信徒八十多人成功出海,在遭到恶劣天气和强劲海风后中途返航,这是第二次东渡;第三年,他率领四十多名弟子再次偷渡,在舟山海域触礁后又一次无功而返,这是第三次东渡;同年底,他准备从福州出海东渡,结果被当地官府劝阻并且遣送回扬州,这是第四次东渡;748年,他逃过官府监视后继续偷渡,在海上漂泊了半个月导致双目失明,这是第五次东渡。

鉴真如此执着于东渡日本,颇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但文史不假却丝毫没有“肃然起敬”的感觉。真不知道,中国哪里亏欠他?既然如此,去留自便!

到了753年,已经是六十多岁的瞎眼和尚,鉴真依然还在向往日本,执意开启了第六次东渡之旅。几经辗转后,他终于侥幸偷渡成功抵达了“幸福彼岸”。

鉴真的每一次东渡,除了携带数十名弟子和生活物资外,还装载了大量的佛经、佛像和法器等。既然是宣扬佛法嘛,带走这些情有可原。最可气的是,每次都携带了大量珍贵的玉器、字画、古玩、药材、书籍和瓷器等,很多都是异常珍贵的国宝。

鉴真和尚最被国人诟病和质疑的是,他偷偷带走了王羲之的行书真迹《丧乱帖》和王献之的行书真迹。而这些无价国宝,现正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再也没有回归中国的可能。

多么令人痛心!多么令人气愤!

看到鉴真和尚抵达,日本民众倒是非常高兴,自萨摩到奈良都有人群夹道欢迎。除此之外,孝谦天皇还敕授“传灯大法师”位,要他掌管全国的所有僧尼,大力推行盛唐的各项制度,远不止于佛法。

受宠若惊的鉴真和尚,马不停蹄带领随行的弟子们“好好表现”,除了传经授法外,还大兴土木建成了戒坛院、唐禅院和唐招提寺等。据日本《特别保护建筑物及国宝帐解说》记载:

唐招提寺金堂乃为今日遗存天平时代最大最美建筑物。

鉴真东渡不仅带来了佛经,而且带来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几乎囊括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此,就连他的嫡传弟子祥彦也充满忧虑,想到了“卖国求荣”这个词。据《大和上东征传》记载:

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人身难得,中国难生,进修未备,道果未到,是故众僧咸默无对而已。

通过鉴真和尚的“神助攻”,通过鉴真和尚的“投名状”,极为落后的日本快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难怪,当今的日本文化中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中国元素,比如文字、衣着、律法、礼仪、饮食和茶道等。就以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日本茶道为例,完全就是剽窃中国的产物,就连森本司郎所著的《茶史漫话》都不得不承认:

作为文化之一的饮茶风尚,由鉴真和尚带到了日本。

不吹不黑,文史不假对鉴真和尚如此疯狂的“偷渡”极不理解,对这种甚至是叛国的行径极不赞同。仔细翻阅史料后发现,唐玄宗李隆基并没有大规模灭佛,只是抑制其疯狂的畸形生长而已,完全是利国利民的正确之举,何以遭致如此仇视?

作为脱离尘世的出家之人,鉴真和尚应该不嗔不怒,放下执念,何至于抛弃自己的祖国?退十万步讲,他或许是为了弘扬佛法和传播文化,可上千万平方公里的疆域面积和近八千万的人口规模,还不够吗?

漂洋过海偷渡日本,鉴真在那里的好日子也没有过了太久。因为,作为最坚定的支持者孝谦天皇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落败谢幕,无奈传位于淳仁天皇。

淳仁天皇对李唐的态度极为友好,堪称“日本历史上最亲华的天皇”,即位前被封为“大炊王”。早在安史之乱期间,他就派人送去牛角作为大型弓箭的原材料帮助唐军平叛。

作为日本国的第47代天皇,淳仁天皇在位时间并不长。短短几年后,已经退位的孝谦上皇幕后支持藤原仲麻吕起兵造反,逼迫他退位后流放而亡,史称“淡路废帝”。

在此皇位更迭期间,哪股势力也无暇顾及又老又瞎的鉴真和尚,遂以“政事烦躁,不敢劳老”的名义解除了大僧都的职务,之后闲居在唐招提寺内。763年10月,也就是唐代宗广德癸卯,他终于在这里孤独圆寂,遗体火化后葬在后面的松林之中。

鉴真和尚圆寂后,弟子们塑造了一尊“夹纻干漆”座像予以纪念,一直都供奉在唐招提寺内。到了1980年,这尊坐像还漂洋过海来到过中国展出,但不知究竟属于“回家”还是“作客”?

作为历史爱好者,文史不假始终推崇鉴真弘扬佛法和传播文化的壮举。但是,对于他走私甚至偷窃中华瑰宝赴日的行为却不能理解,也不能释怀。难道,我自己的格局太小了?欢迎留言评论,欢迎关注支持@文史不假

来源:文史不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