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最难的专业、最轻松的专业、招收人数最多的专业,都是哪些?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4 01:50 2

摘要:高考填志愿那会儿,多少人觉得"专业随便选,考研还能翻身"?结果三年后傻眼了——有的专业考研跟玩儿似的,复习仨月就能上岸;有的专业卷成麻花,二战三战都算常规操作。这哪是选专业啊?简直是买期货!张雪峰在直播间里说得直白:"考研这事儿,专业选错毁一生!"

有时候我们在选本科专业的时候,这个专业考研的难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虑因素。

高考填志愿那会儿,多少人觉得"专业随便选,考研还能翻身"?结果三年后傻眼了——有的专业考研跟玩儿似的,复习仨月就能上岸;有的专业卷成麻花,二战三战都算常规操作。这哪是选专业啊?简直是买期货!张雪峰在直播间里说得直白:"考研这事儿,专业选错毁一生!"

一、考研界的"地狱模式":汉语言文学

要说考研界的"卷王之王",汉语言文学绝对能挤进前三甲。去年文学类国家线飙到367分,比隔壁经济学还高8分,更别提甩开工科80多分的鸿沟。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工科生英语考35分就能过线,汉语言考生得在55分以上蹦迪!

这事儿得从源头说起。全国开汉语言硕士点的院校拢共不到200所,招生名额跟春运火车票似的紧俏。更绝的是,这专业聚集了全中国最会考试的文科尖子——他们高中就能把《滕王阁序》倒背如流,大学四年泡在古文观止里,英语六级600+的大神扎堆。这就好比让一群武林高手抢一碗阳春面,最后汤渣都不剩。

我表妹就是个活例子。某211汉语言专业,全班32人考研,26个报本专业,结果只有3人上岸。最魔幻的是,落榜的23人里有11个转战考公,反而有8个上岸了!难怪张雪峰说这专业是"考研炼狱场,考公快车道"。但您要真头铁想冲,建议备好三件套:英语专八水平、能背下《文心雕龙》的记忆力、以及考不上就跳河的决心。

二、国家"包办婚姻"专业:冷门赛道里的香饽饽

如果说汉语言是华山论剑,那国家照顾专业就是桃花源记。这些专业国家线能比常规专业低30分,某些院校甚至出现"过线即录取"的奇幻场景。比如中北大学的兵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去年复试线268分,比隔壁计算机专业足足低了97分!

这些"天选专业"主要集中在工科领域:从深埋地下的矿业工程,到遨游九天的航空宇航,再到"国之重器"的核科学技术,清一色是国家战略刚需的硬核领域。去年山东航空学院航空专业爆冷,290分就能捡漏985级别的导师资源。这些专业就像藏在深山的老参,知道的人少,采到就是赚。

但别急着高兴太早!这些专业就业面比兰州拉面还窄。我学长读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毕业直接打包去大西北挖矿,年薪倒是能给到25万,但对象得从石头缝里找。适合那些追求"稳定大于天"的务实派——毕竟进可攻央企研究所,退可守事业单位编制,比互联网大厂的"35岁危机"踏实多了。

三、招生界的"两面派":计算机与思政的冰火两重天

说到招生大户,计算机专业堪称考研界的"春运火车站"。全国368所高校开设计算机硕士点,去年报考人数突破50万大关。但您知道录取率多刺激吗?985院校平均报录比12:1,热门方向直逼35:1!这就好比千军万马抢着过独木桥,桥下还蹲着虎视眈眈的调剂大军。

不过真正的"隐形冠军"另有其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专业就像便利店里的矿泉水,看着不起眼,但哪个学校都得备着。从北大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到三本院校的基础教学部,全国900多个招生单位敞开怀抱。最绝的是专业课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考研政治高度重合,复习起来跟"买一送一"似的划算。

我邻居家孩子就是典型例子。普通二本思政专业,大三同时备战考研和考公。结果公务员考试申论拿了78分,考研专业课132分,现在既是某省委宣传部的科员,又是党校在职研究生。这波操作,把"鸡蛋不放同一个篮子"玩出了新高度。

四、选专业的三重境界

1. 看山是山:菜鸟只会盯着录取分数线,结果掉进汉语言这样的"内卷陷阱"

2. 看山不是山:老手开始研究国家政策,在照顾专业里"捡漏"

3. 看山还是山:高手玩的是组合拳,像思政专业那样"考研考公两开花"

去年有个神操作案例:某考生本科读船舶与海洋工程(照顾专业),考研低分飘进985,毕业直接落户上海拿人才补贴。这波"冷门专业+顶级学历+一线城市"的combo,比玩消消乐还刺激。

五、张雪峰没说的潜规则

1. "照顾专业"可能是时代眼泪:十年前火爆的矿业工程,现在东北某些院校教授得去技校兼课

2. 计算机的"虚假繁荣":头部院校毕业生年薪百万不假,但普通院校的可能在996和外包公司之间反复横跳

3. 思政专业的"体制内捷径":很多单位定向招聘马院毕业生,但晋升天花板可能比电梯还矮

有个扎心真相:选考研专业既要看国家线,还得会看就业报告。去年某三本院校的核工程专业,考研上岸率68%,但毕业生去核电站的不到三成——剩下的大多在教培机构教物理。

六、新高考背景下的破局之道

1. "农村包围城市"策略:瞄准B区(内蒙古、广西等)院校的照顾专业,国家线直降10分

2. "曲线救国"方案:先读冷门专业硕士,博士再转热门方向

3. "体制内套利"玩法:思政/马克思专业考研+选调生备考同步推进

去年有个考生给我启发:本科生物工程(照顾专业),考研跨考生物信息学(计算机交叉方向),毕业后既符合药企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又能蹭计算机行业的薪资待遇。这手"冷门+热门"的排列组合,玩得那叫一个溜!

说到底,考研选专业是场信息战+心理战。既要会挖政策红利,又要扛得住"冷门专业"的世俗眼光。就像买古董,外行看标签,内行看品相。那些嚷嚷"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人,可能永远不知道,某材料学博士正在新能源车企拿着股票期权笑看风云呢。

记住,没有绝对的好专业,只有会不会下棋的棋手。当年第一批读人工智能的还被嘲笑"毕业即失业",如今个个成了猎头眼中的香饽饽。选专业这事儿,三分看数据,七分看眼光,剩下九十分全凭时运——毕竟,谁能想到2023年最火的专业,会是研究ChatGPT的人工智能呢?

来源:兮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