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喜爱的木刻版画,东莞正在展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1 13:24 2

摘要:黑白交错、刀痕苍劲……木刻出来的版画、连环画,是烽火抗战中,最炽热的战斗武器。

八十年前的热血漫画,长什么样?

黑白交错、刀痕苍劲……木刻出来的版画、连环画,是烽火抗战中,最炽热的战斗武器。

这些简单易懂、真实鲜明的艺术作品,像匕首与号角,都是人民在民族记忆上刻下的痕迹。

“以笔为刀——广东抗战漫画木刻展”正在莞城美术馆举行,来看看在硝烟里诞生的这些故事吧!

01

鲁迅热爱的木刻艺术

就是那时真实的中国

“濒临灭亡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艺术?”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局部抗战持续不断,文艺界人士开始思考,如何用艺术凝聚民族精神。

同年,鲁迅举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木刻讲习会,培养了我国近代第一批木刻版画家。

鲁迅非常喜欢木刻艺术,早在1929年起,鲁迅就开始自费编译欧洲表现主义版画集,引入苏联革命木刻。怀着“为大众而艺术”的信念,鲁迅将传统木刻改造为直面社会现实、唤醒民众意识的革命武器。在他看来,“刀锋要像匕首一样刺向敌人心脏”

以笔为刀——也深刻影响了一代木刻家。

1938年6月13日,《新华日报》刊登了木刻界成立抗敌协会的消息:“我们要我们的木刻鼓励同胞们赶快地参战,我们要用木刻诉说,我们是怎样英勇地抵抗侵略”

一块木板、一把刻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原料易得、便于复制传播的版画,成为重要的宣传武器。

中国木刻家奔赴各地投身抗战,一幅幅木刻作品记录下历史瞬间,激发出民族勇气。

刀木相击,迸发民族怒吼

黑白交错,铭刻抗战印记

正如鲁迅所说:“新的木刻是刚健分明,是新的青年的艺术,是好的大众的艺术。”

在这些木刻作品里,能看见的,是先进的思想、革命的时代潮流、人民大众的生活。

中国木刻作品,在那时起,便和抗战烽火与大众生活密不可分。

02

“怒吼吧!中国”

广东青年的烽火木刻

走进莞城美术馆的新展展厅,如同走进南粤美术工作者的视觉战斗现场,近百件抗战漫画与木刻版画作品充满震撼的力量。

广东地处华南前沿,在民族危亡时刻,广东抗战漫画与木刻蓬勃发展,迅速成为文化抗战的坚固堡垒。

生于东莞县观澜乡的陈烟桥,在鲁迅的鼓励支持下,开始接触版画,并成为鲁迅的弟子,“是直接受到鲁迅先生教诲的我国新兴版画的第一代拓荒者”“新兴版画的先驱”。

1936年,陈烟桥创作了《一二·八回忆》组画,有展现侵略者攻击的残酷无情、受害者挣扎的痛苦,也有战士与亲友道别的深情。

陈烟桥也是与鲁迅交往最多的木刻家之一,互相寄赠书籍、作品48次,鲁迅复信多达26封,收入《鲁迅书信集》的便有12封。陈烟桥也是一位书法大师,鲁迅曾称赞其字“有古人遗风,我深为佩服”。沿用至今的中华香烟上,“中华”二字便是由其所书。

1935年,来自番禺的“木刻青年”李桦,以一幅《怒吼吧!中国》撼动人民。

这幅中国现代美术史的经典之作,刻画了一个被捆绑蒙眼的青年壮士,奋力地挣扎怒吼。壮士紧绷着肌肉,将手伸向一把匕首,带着斩断一切束缚的绳索的力量,如同人民抗争的决心。

展览现场,兴宁人荒烟的《末一颗子弹》同样冲击人心。

这幅描绘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全景式作品,于1943年在第二届全国木刻展中展出。荒烟花费了整整一年时间创作,画面硝烟弥漫,炮声隆隆,惨烈的战斗场面气势恢宏,画面中心的战士,身靠残败的树干,向敌人发出最后一颗子弹。

这件作品后来送往英国、美国、印度等国展览,在海内外各大报刊上广泛传播,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鼓舞斗志、打击敌人的重要力量。在伦敦展出时,更有藏家以12英镑的高价收藏,而在当时,中国抗战木刻每幅一般约为2.5美元。

《抗战必胜连环画》《锄头给我 你拿枪去》《跑出厨房,走出厨房,去负杀敌的重任》《长空雁叫霜晨月》《他并没有死去》《我们不留在家里》……

在那个时代,廖冰兄、梁白波、黄新波等数位艺术家,捏刀向木,以最直白的线条,刻画心中的炽热。

03

化身情报员

沉浸式感受东莞“生死暗战”

拿起一份《莞报》,走进南方的密林,在《椰林曲》的背景里潜行。

来到展览现场,还可以化身东莞抗战的情报员,穿越城乡,探索东莞地区地下交通站站点,在紧张的氛围中,护送情报物资。

展览的“生死暗战”部分,以AI重现了东莞隐蔽战线的英雄图谱,一则则小故事,发生在大岭山、莞城、厚街、长安等不同镇街,如今你我的身边,或许曾经也经历过烽火连天。

百花洞战役、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东莞中学抗日救国会、老虎山下英雄五少年……

这些发生在东莞的历史,尘烟散开,露出真实的面貌。无论哪一代东莞人,都不应忘记。

展厅中,更以漫画讲述了一则东江纵队队员冒死营救飞虎队飞行员的故事。

1944年2月,30岁的美军飞虎队员克尔驾驶战机执行轰炸香港启德机场的任务时,被日军击落。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年仅14岁的交通员李石,带他进了一个隐蔽的山洞,其后27天,在东江纵队和中国民众的接力营救中,克尔顺利返回桂林空军基地。

克尔将这段经历,用漫画记录下来,本次展览现场,便展出了他的画作和亲笔信,这批原件则收藏在位于东莞大岭山的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

若是还没有看够,就到展厅一楼“时光流转”一番。

在“团结书摊”,坐下来翻一翻连环画。《红色娘子军》《狼牙山五壮士》《铁道游击队》……父母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故事,不妨也讲给孩子们听听。

掀开“光明电影厅”的幕布,《小兵张嘎》《三毛从军记》《永不消逝的电波》……一部部老电影,也能勾起曾经的回忆。

每逢周末,美术馆还特别设置木刻版画体验活动,亲手用油墨印一张黑白海报,上一堂“美术馆里的美术课”,那些历史,更深刻地走进了心里。

近百年前的木刻艺术家们

以艺术的方式战斗

通过木刻宣传救国与抗战思想

记录下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

创造出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视觉奇迹

这是南粤大地上的史诗

更是跨越时代的耀眼光芒

展览详情

以笔为刀——广东抗战漫画木刻展

展览地点:

展览时间:8月28日至11月9日

⭐️看展攻略:展览免费,展馆逢周一闭馆

✅️展览内容:立足于广东与东莞本土抗战文史研究,通过“南粤抗战”“生死暗战”“丰碑永铸”三大板块,汇集逾百件(套)抗战漫画与木刻版画精品,辅以历史文献与影像资料,回溯文化抗战中南粤大地艰苦卓绝的抗争历史,重现东莞人民团结奋战的壮阔史诗。

素材综合:莞城美术馆、人民美术出版社、广州美术学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央视军事、人民日报国际、中国艺术报等

编辑:钟欣玲

摄影:钟欣玲

校对:陈灿荣

·

·

来源:东莞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