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朦胧美”:古人近视了怎么办?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2 19:26 6

摘要:朋友,你是不是也加入了“四眼大军”?放眼望去,如今校园里、办公室里,鼻梁上架着镜片的人比比皆是。国家卫健委的数据触目惊心——2018年高中生近视率竟高达81%!似乎不戴副眼镜,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化人了。这不禁让人好奇,在没有电脑、没有手机、但同样需要“十年寒

朋友,你是不是也加入了“四眼大军”?放眼望去,如今校园里、办公室里,鼻梁上架着镜片的人比比皆是。国家卫健委的数据触目惊心——2018年高中生近视率竟高达81%!似乎不戴副眼镜,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化人了。这不禁让人好奇,在没有电脑、没有手机、但同样需要“十年寒窗苦读”的古代,那些挑灯夜读、伏案抄书的文人墨客们,如果也“看不清”,他们该怎么办?难道古代就没有近视眼吗?他们会戴眼镜吗?

古代也有“近视”烦恼,笑话里藏着辛酸泪

你别说,古人近视的还真不少!他们管近视叫做“不能远视”,顾名思义,就是看近处还行,看远处就抓瞎。明代的段子集《笑林广记》里,就有不少关于近视眼的黑色幽默。

话说有个眼神儿不好的人,远远看见有人挑着担子过来,臭气熏天。他眼神模糊,鼻子倒还灵光,心想:“嚯,这味儿,是卖虾酱的来了!”于是赶紧招手:“喂!卖虾酱的,给我来点儿!”

那挑粪工一听,心想这人怕不是有毛病,买粪干嘛?没搭理他,径直走了。

这近视老兄可不干了,觉得是“卖虾酱的”瞧不起他,故意不卖。嘿,脾气还挺冲,紧跑几步追上去,伸手就往担子里薅了一把,凑到鼻子前使劲闻了闻……下一秒,他破口大骂:“好你个奸商!东西都臭成这样了,还当什么稀罕宝贝,摆这么大谱儿?!”

这笑话虽然口味重了点,但也戳心地告诉我们:古人近视,不仅影响学习,耽误看清世界的美好,甚至可能闹出这种让人啼笑皆非、自己还浑然不觉的乌龙,简直是“智商”和生活质量的双重打击啊!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古人治近视竟靠“补肾”?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用眼过度”是导致“不能远视”的主要元凶。什么“数看日月,夜视星火,夜读细书,月下看书,抄写多年,雕镂细作”,这些行为都被列为伤眼“黑名单”。听起来是不是和我们现在苦口婆心劝孩子少看屏幕、注意用眼卫生的道理如出一辙?

可惜的是,古人对于近视的发病机理,认知就有点“跑偏”了。现代医学告诉我们,近视是因为眼球前后径变长,或者晶状体屈光力过强,导致平行光线聚焦在了视网膜前方,所以看远处的物体就模糊了。

但古代中医不这么看。他们把近视归结为——“阳气不足”。是的,你没听错,眼神不好,竟然是阳虚!那治疗方案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地跑到了“补”的路子上。怎么补?补肾!

即便到了医学已经相当发展的清代,名医林佩琴在《类证治裁》里依然坚持:“能近视不能远视,阳气不足也,治在胆肾。加味定志丸,或八味丸。”好家伙,治近视居然得吃“六味地黄丸”这类补肾名方!这操作……嗯,眼睛能不能治好不好说,但把肾治得棒棒的,估计是没跑了。只能说,在科学认知不足的年代,古人的探索充满了想象力(和一点点无奈的喜感)。

从“火珠”到“叆叇”:古人的“视力辅助器”进化史

当然,古人也不是只会吃补药。在与“模糊”作斗争的过程中,智慧的火花也在闪耀。他们发明和使用了各种工具来“拯救视力”。

最早的“辅助器”,可以追溯到汉代。东汉广陵王刘荆墓里出土过一枚水晶打磨的凸透镜。这大概就是我们已知的、最古老的“放大镜”实物了。到了唐代,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大量来自西域的玻璃制放大镜传入中原,当时人们管它叫“火珠”或“火齐珠”。听这名字,就知道它的主要用途——聚焦阳光点火。虽然也能放大物体,但似乎并不是专门给近视眼读书用的。

真正把放大镜和“看字”联系起来,得等到宋朝。北宋的《暇日记》里记载,有个叫史沆的提刑官(相当于高级法官),在审阅案卷时,就用“水晶镜”来看细小的文字。为什么放大镜到了宋代才开始在阅读领域普及呢?这可能和宋朝的一个重要国策有关——科举考试大规模扩招。读书人多了,考试竞争激烈了,大家用功程度“内卷”升级,长时间伏案苦读,自然导致近视眼增多。这和我们今天高考压力下,孩子们视力普遍下降,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历史,总在不经意间押着相似的韵脚。

到了南宋,更厉害的东西出现了——一种叫“叆叇”(ài dài)的玩意儿。这名字听着就很有文化,其实就是一种双镜片的老花镜。赵希鹄在《洞天清录》里描述:“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意思是,老年人眼神不好,看不清小字,用这个“叆叇”遮在眼前,就能看清楚了。这种“叆叇”,镜框通常用玳瑁、兽骨、木头甚至牛角制作,两个镜片中间有个横梁,可以架在鼻子上。不过,它和我们现在的眼镜有个关键区别——没有镜腿!那怎么固定呢?古人自有妙招,用细绳子系在镜框两端,然后缚在脑后或挂在耳朵上。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是不是有点萌?

△古代没有镜腿的眼镜(出自《苏州市景商业图册》)

西风东渐:“带腿”眼镜的传入与本土化

我们今天普遍使用的、带有镜腿的现代眼镜,其源头则在西方。大约在13世纪,欧洲人发明了眼镜。随后,眼镜制造业在意大利等地迅速发展,甚至出现了行业规范。

那么,这种“升级版”眼镜何时传入中国的呢?清代大学者赵翼考证认为,大概在明朝宣德年间(15世纪初)。著名的明代画家仇英所绘的《南都繁会图》(描绘明代南京城市生活的长卷),里面就画着一位戴眼镜的老者,悠哉游哉地走在市井之中。这可是眼镜在中国早期应用的生动写照。

△《南都繁会图》中戴眼镜的老人

到了清朝,眼镜的使用就更加普遍了。当时,很多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为了“搞好关系”,经常把眼镜作为时髦的“高科技”礼物,献给中国的皇帝。这些西洋镜里,既有给老人家看近处的老花镜,也有给“不能远视”者看远处的近视镜。

清朝的雍正皇帝,简直就是个狂热的“眼镜控”!据记载,光是雍正九年(1731年)这一年,他老人家就收到了上百副来自西洋的各式眼镜。他不光收藏,还特别有钻研精神,看到新奇的款式,就会下令让内务府造办处仿制。这个造办处,是专门给皇家制作各种御用品的机构,里面甚至专门设立了一个“眼镜作”,可见当时眼镜在宫廷中的受重视程度。雍正爷自己用得爽了,还会时不时把眼镜赏赐给身边的大臣们,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高规格”的特殊福利了。

△清代眼镜(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

从天价到亲民:眼镜是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

有了皇帝带头“代言”,眼镜在清朝的流行也就顺理成章了。不仅宫廷里用,民间制造眼镜的作坊也应运而生。

乾隆年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在繁华的广州城,他们就注意到了眼镜作坊的存在。使团成员在他们的记录中写道:“中国人不少戴眼镜的,他们把眼镜捆扎在头上(指的还是没有镜腿的旧式眼镜或者用绳子固定的方式)。他们的眼镜片是用水晶做的,广州工人能用一种钢锯把水晶刺成薄片……(但)中国工人大概不懂光学原则,他们不能按着人的视力缺陷把镜面磨成相适应的凸度和凹度。他们把镜面磨成各不同的凸度和凹度,放在那里,供顾客自己试验配戴。”

这段记载信息量很大。首先,说明清代眼镜已经相当普及(“不少戴眼镜的”)。其次,镜片材质主要是天然水晶,打磨工艺靠的是经验和手工。最有趣的是当时的“验光配镜”方式——简单粗暴!店家做好一堆不同度数(虽然他们可能不懂“度数”这个概念,只是磨出不同弯曲度的镜片)的眼镜,往那一摆,顾客您就自己挨个试戴吧,哪个戴上感觉清楚、舒服,就买哪个。这场景,像不像过去农村集市上卖老花镜的小摊?没有精准验光,全凭“自我感觉”,主打一个“合适就行”。虽然原始,但也解决了大问题。

随着民间作坊的发展和技术的(相对)成熟,眼镜的成本也大幅下降。据说,眼镜刚传入中国时,那可是奢侈品,价格堪比一匹好马!普通人想都不敢想。但到了清代,制作工艺普及了,价格也变得亲民起来。一副眼镜大概只需要五六钱银子。这是什么概念呢?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五百块人民币左右。虽然对普通百姓来说仍不是小数目,但相比于之前的“天价”,已经是寻常人家努努力也能够得着了。价格的降低,无疑是眼镜能在清朝社会,尤其是文人和官吏阶层中普及开来的重要推手。

清朝有位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长)进京向乾隆皇帝汇报工作。工作谈完了,这位知府大人突然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启禀皇上,臣这次离家前,家母特意叮嘱,让臣务必瞻仰天颜,好回去后向她老人家细细描述圣上的龙姿凤采,让她老人家也能感受天恩,不虚此生!”

乾隆皇帝一听,乐了,大手一挥:“好说!那你就仔细看吧!”

可惜啊,这位知府大人是个近视眼,离得远,只能眯缝着眼睛,使劲儿瞅,也看不清皇上的“盛世美颜”。乾隆是什么人?察言观色那是基本功,“确认过眼神”,立马明白这位爱卿也是“朦胧美”患者。于是和蔼地问道:“爱卿,你可带有眼镜?”

知府赶忙从宽大的袖子里掏出一副眼镜戴上,这才恭恭敬敬、仔仔细细地把乾隆爷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嘴里还不停说着恭维话。看看古人这情商,戴着眼镜拍“彩虹屁”,也是别有一番风味。这个小故事也从侧面反映出,在乾隆时期,官员佩戴眼镜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实在看不清?没关系,古人还有“人工点读机”

当然,即使用了放大镜、叆叇或者眼镜,可能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或者有些人就是买不起、不习惯。那怎么办呢?古人还有一招——请人代读!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就是个深度近视患者。据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记载:“欧阳文忠公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意思是,欧阳修看书非常吃力,所以他干脆雇佣(或安排)下人读书给他听。这操作,简直就是雇了个“真人版”点读机啊!哪里看不清,就让“点读机”读哪里。估计欧阳文忠公的近视度数,放到现在怎么也得是好几百度起步了。

怎么样,了解了古人对付近视的种种方法,是不是觉得既有趣又长知识呢?下次再看到古装剧里有人戴眼镜,可别再说“穿越”啦!

来源:健康新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