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临翔区博尚镇大勐准村,时光仿佛被赋予了温柔的慢放功能,一门流传千年的草席编织技艺,在这悠悠岁月中静静流淌,无声地讲述着世代相承的动人篇章。陶元香,这位1976年10月出生的平凡村民,却在这片土地上,以28年如一日的坚守,获评草席编织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成为了
在临翔区博尚镇大勐准村,时光仿佛被赋予了温柔的慢放功能,一门流传千年的草席编织技艺,在这悠悠岁月中静静流淌,无声地讲述着世代相承的动人篇章。陶元香,这位1976年10月出生的平凡村民,却在这片土地上,以28年如一日的坚守,获评草席编织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成为了非遗传承道路上的一抹耀眼光芒。
28年传承让本为道旁绿的席草变作机上丝 易今摄
自幼年起,陶元香便跟随陶永仙学习草席制作,从此,她的生活与这门古老手艺紧密相连。草席制作工序独特,需两人默契配合,一人送草,一人压篦,只有心领神会,才能编织出紧实耐用的草席。如今,陶元香与姐姐陶元丽成为了令人称羡的黄金搭档。她们每日清晨便坐在编织架前,重复着看似简单却暗含技巧的动作,生动诠释了传统工艺的质朴与温情,也编织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承的责任。
织席通常需要两人配合进行,陶元香与姐姐陶元丽已是“黄金搭档”。易今摄
“初学之时,困难重重,力度难以掌握,送草不均,编出的席子杂乱无章。但我从未言败,我坚信,只要专心研究,便无学不会之理。如今,我与姐姐配合默契,一天能编织出数张席子。”陶元香感慨道。
大勐准村编织的草席,至今仍以传统样式为主,但这并未削弱其独特魅力。纯手工编织的草席,坚固耐用,拥有机器制品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席草与灯芯草的药用价值,赋予了草席冬暖夏凉、吸汗透气的特性,甚至在改善睡眠、舒缓安神方面也有一定功效,因此深受消费者喜爱。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大勐准村编织的寿席,作为当地丧葬习俗中的重要用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为研究当地民俗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大勐准村编织的草席至今仍以传统样式为主 易今摄
“这门手艺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陶元香表示,虽然目前编织的仍是传统草席,但她一直在积极探索创新之路,希望融入更多新颖元素,让这门古老技艺被更多人知晓和喜爱。
尽管面临现代工业制品的冲击,临翔区草席编织技艺仍在陶元香等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顽强守护着传统技艺的火种,延续着千年的文化脉络。他们蓄势待发,期待在新时代的舞台上,让这门古老技艺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
陶元香、陶元丽二人正在熟练地“打草” 易今摄
“草席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关注和支持传统草席的编织。”陶元香说。
本为道旁绿
今作机上丝
辗转二十载
经纬织华章
温馨提示:如转载请注明“微播临翔”
来源:临翔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