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8日22:00,泡泡玛特“迷你版LABUBU(THE MONSTERS心底密码系列)”线上首发。60秒后,天猫、京东、抖音、微信小程序、得物等全渠道宣告售罄;截至23点,仅天猫销量就突破30万只,全网合计销售额已超1亿元
8月28日22:00,泡泡玛特“迷你版LABUBU(THE MONSTERS心底密码系列)”线上首发。60秒后,天猫、京东、抖音、微信小程序、得物等全渠道宣告售罄;截至23点,仅天猫销量就突破30万只,全网合计销售额已超1亿元
。然而,比“秒空”更夸张的,是二手市场的狂飙:官方整端售价1106元,在闲鱼、千岛等平台最高被炒至3200元,涨幅接近200%
;隐藏款“爱心”单盒原价79元,最高成交1188元,溢价14倍
。
一边是玩家哀嚎“陪跑”,一边是“黄牛”狂欢“收货”;更尴尬的是,不少消费者卡点抢到却无法付款——系统崩溃导致订单自动关闭,相关投诉在@黑猫投诉 平台一夜激增。泡泡玛特客服的回应只有一句:“目前没有补货时间”
。
为什么一只10.5厘米高的搪胶毛绒挂件,能让年轻人集体上头?为什么每一次发售,似乎都在复制“秒没—炒价—骂战”的循环?迷你LABUBU的爆火,是品牌精心设计的饥饿游戏,还是二手经济推波助澜的必然结果?
一、从“端盒”到“端屏”: LABUBU的“缩小”野心
“以前大家把Labubu挂在包上,今后可以把它挂在手机上。”泡泡玛特CEO王宁在财报会上亲自“带货”时,特意从口袋掏出迷你款,展示其金属挂链与磁吸设计
。相较于传统搪胶大娃,迷你LABUBU体积缩小40%,重量不足30克,却保留了毛绒植绒、夜光油、温变涂装等高成本工艺,官方定价79元/只、1106元/端(14只),依旧维持了“轻奢”定位。
更关键的是,缩小后的尺寸让“随身携带”场景暴增:手机壳、耳机盒、车钥匙、AirPods绳……社交平台上,玩家晒出了“一机七挂”的夸张造型,#Labubu痛机大赛#话题阅读量两天破3亿。当“拍照打卡”成为Z世代社交货币,迷你尺寸天然具备“上镜”优势,也降低了“整套收集”的门槛——1106元就能拥有完整故事线,对新人比动辄数千元的大娃友好得多。
二、60秒售罄背后:技术、算法与“黄牛”的共谋
“太火爆啦,请稍后重试”“排队人数过多,正在刷新”——开售当晚,泡泡玛特小程序、天猫旗舰店的提示几乎同步出现。官方给出的原因是瞬时流量超过预估,但有技术博主测试发现,同一时段服务器带宽仅释放60%,疑似“人为限流”
。无论真相如何,“售罄”二字已足以点燃下一轮话题。
真正的“硬核玩家”早已转战二手平台:发售前一周,闲鱼“代抢”链接标价2699元/端,卖家承诺“拍中率90%以上”;千岛平台“预售”均价1600元,直接锁死未来涨幅。一位代抢工作室透露,他们使用上百台手机+群控脚本,5分钟可提交上千订单,成功率是普通用户的50倍。官方打击“黄牛”的口号年年喊,但泡泡玛特至今未上线“实名限购+人脸识别”组合拳,被玩家吐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三、炒价经济学:当稀缺成为“社交门票”
二手市场从来不是简单的供需平衡表,而是一场情绪与共识的博弈。迷你LABUBU的隐藏款“爱心”官方概率1:168,理论上整端14只几乎必出隐藏,于是整端成为最保值的“期货”。在“买到即赚到”的心理暗示下,玩家、黄牛甚至路人一起把价格推上2500元高位
。
更魔幻的是,高价并未劝退消费者,反而强化了“早买早享受”的焦虑。一位95后女生告诉笔者:“我原价没抢到,花2200元收了一套,发到小红书立刻涨粉2000,算起来比投DOU+划算。”当潮玩变成流量密码,价格就不再由成本决定,而是由“出片率”与“社交价值”决定。
四、系统崩溃的灰色地带:订单关闭谁来买单?
比抢不到更绝望的是“抢到却付不了款”。28日22:01-22:05,大量用户在微博、黑猫投诉反馈:订单生成后无法跳转支付,5分钟后系统提示“订单已关闭”
。泡泡玛特客服的回应是“建议重新关注补货”,并未给出任何补偿方案。
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电子商务法》第49条,电商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等方式约定消费者支付价款后合同不成立;若因平台技术故障导致无法付款,消费者有权要求继续履约或赔偿损失。但现实中,单个订单金额不高、维权成本高企,多数用户只能选择“认栽”。
五、泡泡玛特的天花板:高速增长还能持续多久?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泡泡玛特营收138.76亿元,同比增长204%;归属股东净利润45.74亿元,同比增长396%
。亮眼的数字背后,是“爆款依赖症”的隐忧:上半年收入前五的IP贡献了超七成营收,一旦审美疲劳或监管趋严,增速可能急刹车。
此次迷你LABUBU的狂热,再次验证了“限量+盲盒+社交裂变”模式的有效性,但也在消耗品牌公信力。当“秒没”成为常态、二手价屡创新高,消费者会逐渐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玩家,更是这场资本游戏中的“流动性提供者”。一旦“击鼓传花”的音乐停止,谁会是最后接盘的“韭菜”?
结语
迷你LABUBU的2500元神话,不过是潮玩经济的一个缩影。它让我们看到,Z世代为情绪价值买单的意愿远超想象;也让我们警惕,当稀缺可以被技术制造、共识可以被流量操控,任何非理性的繁荣都可能在一夜之间崩塌。对玩家而言,量力而行、回归喜爱本身,或许才是抵御焦虑的唯一方式;对品牌而言,如何在“饥饿营销”与“长期主义”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泡泡玛特能否从“网红”真正走向“长红”。
来源:大卫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