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竞争格局深度调整与第四次工业革命交汇的背景下,中国制造2035战略的推进成为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迁的核心引擎。以通信工业服务千行百业为基础,以工业短视频赋能为创新纽带,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通过工业互联网方法,推进产业链群数转智改,培育专
中国制造2035时代:数智融合驱动制造强国的创新路径
在全球化竞争格局深度调整与第四次工业革命交汇的背景下,中国制造2035战略的推进成为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迁的核心引擎。以通信工业服务千行百业为基础,以工业短视频赋能为创新纽带,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通过工业互联网方法,推进产业链群数转智改,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和单项冠军,锻造新质生产力,是把握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实现制造强国的系统性实践。
以下从七大维度展开论述:
一、通信工业筑基:5G与算力网络赋能千行百业
通信技术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截至2024年,我国已建成5G基站383.7万个,占全球总量的60%以上,实现了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的网络覆盖。以中国移动“5G+算力网络+能力中台”体系为例,其通过低时延、高可靠的工业专网支撑智能制造场景,如毫秒级缺陷检测技术使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通信技术深度融入研发、生产、物流全链条,为产业链协同提供底层算力与网络保障,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动脉”。
二、工业短视频赋能:知识共享与产业协同新范式
工业短视频作为新型传播工具,正在重构技术经验扩散路径。例如,钢铁企业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AI缺陷检测算法,带动全行业智能化水平提升;短视频平台可构建车间微创新传播矩阵,如三一重工智能焊机改造实录,形成“技术痛点可视化—解决方案共享—跨行业协同”的闭环。此外,通过培养“工业网红”和工程师IP(如航天科工火箭装配直播),短视频重塑了数字工匠的职业荣誉感,激活了制造业的文化基因。
三、智能制造主攻方向:两阶段实现数智化跃迁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指出,中国智能制造到2035年将分两阶段实现:
数字化转型阶段(至2027年):规上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制造,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实现突破性进展;
智能化升级阶段(至2035年):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产品和装备升级为“智能网联一代”。
例如,C919大飞机、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智能采棉机等重大装备的突破,标志着智能制造在高端化、自主化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果36。
四、工业互联网方法:产业链群数转智改的协同引擎
工业互联网通过连接设备、数据与业务系统,推动产业链集群升级:
平台赋能:构建跨行业平台,打通研发—生产—服务全流程,如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覆盖动力电池、人形机器人等高精尖领域;
数据驱动:通过大数据优化供应链效率,如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利用数据链实现个性化定制与零库存管理;
生态协同:形成“头部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配套”的集群生态,如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协同创新网络。
五、专精特新与单项冠军:锻造新质生产力的尖兵力量
专精特新突破“卡脖子”:聚焦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细分领域,全国已培育1.2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5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瞪羚与独角兽崛起: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通过政策与资本支持,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占据全球60%以上市场份额;
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如华为鸿蒙操作系统、大疆无人机等,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链。
六、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融合、安全与绿色转型
数实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新业态;
安全可控体系:强化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范芯片、高端装备等领域的供应链风险;
绿色制造转型:推广绿色工厂与低碳工艺,如光伏发电、氢能等清洁技术应用。
七、新质生产力驱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双向奔赴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
创新生态构建:布局30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覆盖人形机器人、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前沿领域;
未来产业培育:加速发展量子计算、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赛道,形成增长新动能;
全球竞争力重塑:通过“一带一路”合作输出中国标准,如高铁、特高压输电等技术体系。
结语
中国制造2035战略的实施,本质是以数智化为主线重构制造业竞争力。通信技术是基石,工业短视频是催化剂,智能制造是引擎,而专精特新企业则是突破技术壁垒的尖兵。面向2035年,唯有坚持创新驱动、安全可控与绿色转型,才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占据制高点,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引领”的历史跨越。这一进程中,每一个技术突破、每一家领军企业的崛起,都将成为制造强国之路上的里程碑。
来源:智能制造万里行ACI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