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1938:海外档案中的日军侵华罪证》发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11:58 2

摘要:“在持续空袭与轰炸中,学校仍坚持教学。首次爆炸发生两天后,我们组织了蕙兰学校的入学考试。当时一千多名男生前来应考,他们埋头答卷时,战斗机就在头顶盘旋。”

“在持续空袭与轰炸中,学校仍坚持教学。首次爆炸发生两天后,我们组织了蕙兰学校的入学考试。当时一千多名男生前来应考,他们埋头答卷时,战斗机就在头顶盘旋。”

近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东华与杭州市档案馆合作,系统梳理海外档案资料,由杭师大人文学院副教授孙炜翻译,最终集结成《杭州,1938:海外档案中的日军侵华罪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11月,淞沪会战后,日本军队分成三路向南京发起攻势,其中主要部队朝杭州方向挺进。12月24日,日本军队攻占杭州。

日军占领杭州期间,各界爱国人士带领百姓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留在杭州的外国侨民也积极开展救济工作,并以亲历者的身份,借由日记、书信、报道等形式,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军暴行。这些记录被整理成档案卷宗,收藏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

周东华多年来深耕抗日战争史研究。他带领学生在宁波、衢州等地深入研究,揭示日军在浙江地区的细菌战暴行,并主持召开“‘追责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伯力审判75周年纪念工作坊”等重要学术活动。此外,周东华还长期辗转美国、英国等地高校图书馆和档案馆,查阅第一手资料。2014年,他偶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协和神学院伯克图书馆发现一份题为《杭州,1938》的卷宗。

“这些外国侨民包括杭州广济医院院长苏达立、之江大学(浙江大学前身之一)校长明思德、蕙兰中学(杭州第二中学前身)校长葛烈腾等,他们在吴山脚下、马市街和天水桥一带居住,进行医疗、教育、商务和传教活动。”周东华说,杭城沦陷后这些外国侨民亲身经历并目睹了日军暴行。

“从学术角度看,这是一份极其珍贵的第三方见证。当时在场的宗教人士和商务人员,以日记形式记录的原始观察,客观性与即时性无可替代;从情感层面讲,资料中的人和故事,不仅记录了战争残酷,更展现了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与人性微光。”孙炜用时一年半进行翻译,对书籍内容同样感慨万千,“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内容讲述给世界各国人民。”

来源:历史追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