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1376元社保,买一个“活不到”的晚年?这届年轻人选择了躺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1 11:56 2

摘要:他们每天穿梭在城市脉搏之上,却难以在社会保障网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当1376元的社保缴费成为压垮月薪三千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场无声的抵抗正在2亿灵活就业者中蔓延。

他们每天穿梭在城市脉搏之上,却难以在社会保障网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当1376元的社保缴费成为压垮月薪三千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场无声的抵抗正在2亿灵活就业者中蔓延。

年轻人开始用“不缴社保”作为回应现实的无奈选择。

这背后究竟是短视的躺平,还是理性计算下的自保?当老龄化浪潮呼啸而来,当现收现付制遭遇参保率滑坡,我们是否正在目睹一场关乎所有人未来的养老金危机?

在今天的社会结构中,灵活就业群体的规模正在快速扩大。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主播、自媒体人、自由设计师,这些人构成了中国劳动市场里不可忽视的力量。

他们在社会保障制度面前,却陷入了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高额缴费与低收入之间的拉扯,让本应有安全感的社保制度,反而成了沉重的负担。

以现行规定为例,灵活就业者如果要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每月大约需要1376元左右。对于月收入只有三四千元的人来说,这笔开支几乎要占到三分之一甚至更高的比例。在房租、餐饮、交通等刚性支出面前,这样的缴费几乎等同于“断粮”。

很多人因此被迫做出选择:要么牺牲生活质量咬牙缴纳,要么干脆退出参保体系,把钱留作眼前的生存。

这一困境并非个例。近年来不断有报道指出,灵活就业群体的参保率远低于全职员工。原因不仅仅在于收入有限,更在于社保制度与现实之间的错位。对于一个外卖骑手来说,平均每天奔波十几个小时,月收入或许四五千元。

除去生活成本,他很难再有余力承担超过千元的长期缴费。与此同时,他的工作风险却更高:交通事故、疾病隐患随时可能发生。可讽刺的是,恰恰是这一群体最需要保障,却最容易被社保体系排除在外。

这种制度与现实的脱节,逐渐加剧了年轻人对养老模式的怀疑。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长期采用现收现付制,即在职人员的缴费直接用于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这种模式在上世纪是可行的,因为劳动人口基数庞大,抚养比相对合理。

随着老龄化加剧和出生率下降,年轻人逐渐担心,自己辛辛苦苦缴了一辈子,等到退休时,养老金是否还能发得下来?这种焦虑在“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进下更加明显。

很多人开始质疑,自己可能缴了几十年社保,却最终只领到几年养老金。尤其是对于体力劳动者而言,他们普遍寿命更短,延迟退休意味着享受养老金的时间进一步压缩。这让他们怀疑缴费本身是否值得。

现实中已经出现这样的现象,不少年轻人选择不再缴纳社保,而是把钱投入商业保险,或者干脆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与其长期缴纳一个前景不明的制度,不如选择更灵活的方式为自己和家人提供保障。长期下去,这种退出趋势会对整个社保体系造成冲击,导致缴费人数减少,而领取人数持续增加,进一步加剧制度的不平衡。

事实上,它是现代国家维持社会稳定、保障基本生活的重要基石。但问题在于,如果它的运行规则不能兼顾灵活就业群体的实际情况,就会让保障的初衷大打折扣。如何在公平与可持续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摆在政策制定者面前的紧迫问题。

社保的原始设计,建立在传统的“稳定雇佣”模式之上:企业负责缴纳大头,个人承担一部分,以此形成稳定的社保池。然而,灵活就业者缺乏稳定的雇主,他们往往要自己全额缴纳,既要交“个人部分”,又要交“单位部分”,看似公平,实则加重了负担。

灵活就业群体的工作高度流动化,他们往往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和稳定的居住地。很多城市的社保仍受户籍或参保地的限制,导致跨地区就业的人必须找代缴公司“曲线参保”。

这些中介不仅收取额外费用,还可能存在法律风险。一旦出现缴费中断、信息缺失,灵活就业者将面临社保权益无法保障的困境。

这种滞后的制度安排带来了连锁反应。首先是养老保障缺口扩大,大量年轻灵活就业者不缴纳社保,意味着未来养老金领取人数减少、老龄化社会的负担更重。

其次是医疗保障难以覆盖,一旦生病,个人支付压力骤增,反过来又削弱了就业者的消费和生活质量。最重要的是,缺乏合理保障会进一步加深社会的不平等感,让灵活就业群体在经济增长中处于“制度边缘人”的位置。

要解决这一困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实行更加灵活和包容的缴费机制。比如可以允许按季度、按年或按收入比例缴纳,而不是“一刀切”要求按月足额缴费。

城乡之间的差距同样需要缩小。目前农村户籍人口在灵活就业群体中占比不小,他们既缺乏城镇社保的便利,又难以在老家获得足够保障。

要推动城乡制度一体化,确保农民工、返乡青年等群体在不同地区就业时也能“社保不断档”。这不仅是社会公平的要求,也是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一环。

然而,所有这些制度安排,仍然只能解决表面问题。根本性的改革方向,还是要让就业更加稳定,降低基本生活成本。年轻人不是不愿意为未来储备,而是当下的压力太大。

高房价、高教育支出、高医疗费用,几乎把他们的收入榨干了,哪里还有余力缴纳高额社保?只有当就业市场更加健康,工资水平更加合理,生活成本有所下降,年轻人才会真正有能力、有信心为未来养老和健康储备资金。

真正的社会保障,必须让人们看到希望,让他们感到自己不是孤军奋战,而是身处一个彼此扶助的共同体。

结语

制度改革的意义,不只是经济账本上的收支平衡,更关乎社会公平与信任。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能换来未来的安心,他才会心甘情愿地缴纳保险,才会愿意为社会的持续运转做出贡献。这是一种“互助契约”,需要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

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思维解决今天的问题。制度要主动拥抱变化,才能避免危机的累积。灵活就业者不是社会的“边缘人”,他们正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缩影。他们的困境,其实是整个社会的困境,他们的保障,实际上就是全社会未来的保障。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在于某些群体拥有特权保障,而在于每一个普通劳动者都能在奋斗的同时,拥有一份安稳和尊严。这,才是社会进步最坚实的标志。

来源:颜冬升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