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下崇祯皇帝在殿试时出的题目,有点颠覆认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2-26 23:03 2

摘要:原文:“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所与共治天下者,士大夫也。今士习不端,欲速见小。 兹欲正士习以复道,何术而可?东虏本我属夷,地窄人寡,一旦称兵犯顺而三韩不守,其故何欤?目今三协关宁,以及登津等处,各宿重兵以防虏也。 奴不灭,兵不可撤,饷不可减。 今欲灭敌恢疆,何策

原文:“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所与共治天下者,士大夫也。今士习不端,欲速见小。 兹欲正士习以复道,何术而可?东虏本我属夷,地窄人寡,一旦称兵犯顺而三韩不守,其故何欤?目今三协关宁,以及登津等处,各宿重兵以防虏也。 奴不灭,兵不可撤,饷不可减。 今欲灭敌恢疆,何策而效? 且流寇久蔓,钱粮阙额,言者不体国计,每欲蠲减。 民为邦本,朝廷岂不知之,岂不恤之? 但欲恤民,又欲赡军,何道可能两济? 即屯田盐法,诚生财之原,屡经条议申饬,不见实效,其故何欤? 至于漕粮为三军续命,马匹为战阵急需,折截挂欠,遂失原额,何道可复? 今虽东虏猖獗,河套有可复之机,边外尽可作之事。 但难于东虏窥伺,胡野匮乏。近降夷继至,作何安插? 插套连合,作何问破? 流贼渐逸郧广,海寇时扰浙闽,剿灭不速,民难未已,兼之水旱频仍,省直多故,作何挽回消弭? 又唐、宋曾以武臣为中书令、枢密使、文武似不甚分。 我太祖高皇帝曾以直厅为布政,典史为佥都,今奈何牢不可破? 尔多士留心世务久矣,其逐款对答毋讳。 朕将亲览焉。”

翻译一下:

一、跟我共治天下的是士大夫,但如今士大夫品行不端,朕想让士大夫们恢复以前的风气,有什么办法?

二、东虏原本是我朝的附属,地盘小,人口少,但一旦起兵反叛,三韩(朝鲜半岛)就守不住,这是为什么呢?现在在三协关宁(指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等关隘)以及登津(指登州、天津等地)等地方,都驻扎了重兵来防备东虏。敌人不消灭,军队就不能撤回,军饷也不能减少。现在想要消灭敌人,恢复疆土,用什么策略可以见效?

三、流寇长期蔓延,钱粮短缺,很多人不体谅国家的经济状况,总是要求减免赋税。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朝廷难道不知道吗?难道不体恤吗?但是想要体恤百姓,又想要供养军队,用什么办法可以两全其美?
屯田和盐法确实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但多次经过讨论和整顿,却没有看到实际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四、漕粮是军队的生命线,马匹是作战的急需物资,但折损、截留、拖欠,导致数量不足,用什么办法可以恢复原状?

五、现在虽然东虏猖獗,但河套地区(指内蒙古地区)有可以收复的机会,边疆之外也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但难在东虏的窥伺,胡地(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资匮乏。最近投降的少数民族陆续到来,怎么安置他们?蒙古插汉部和河套部联合起来了,怎么打破这种局面?

六、流贼逐渐逃窜到郧阳、广东等地,海寇时常扰乱浙江、福建,如果不迅速剿灭,百姓的灾难就不会停止。再加上水旱灾害频繁,各省都有变故,怎么办?

七、唐朝、宋朝曾经让武将担任中书令、枢密使等职务,文官和武官似乎没有严格的区分。我朝太祖高皇帝对人才的任用也颇为灵活,现在为什么却重文抑武,难以提升武将地位呢?

八、你们都是国家的未来,现在要逐条认真回答这些问题,不要有所隐瞒。我会亲自阅览你们的答案。

看来崇祯皇帝也没那么无能,对大明朝的问题心里有数,但大明朝这首破船已经烂透了,这艘破船已经到处都在漏水,他就算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可要想扭过来,哪是说说那么简单。搁现在这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川宝头回当总统那会儿,不也被那些隐形政府玩得团团转。

咱设身处地想想,要是咱在崇祯那岁数,突然接了这么个一大摊子,上上下下都烂到根儿了,也没从小的储君教育和培养的班底,真就能比他做得更好?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