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丰田 bZ5 在 2025 年 7 月销量仅 1494 台的困境,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以下从产品力、市场竞争、品牌策略等维度展开详细分析,结合具体参数与用户反馈,确保信息准确性:
丰田 bZ5 在 2025 年 7 月销量仅 1494 台的困境,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以下从产品力、市场竞争、品牌策略等维度展开详细分析,结合具体参数与用户反馈,确保信息准确性:
产品力核心短板:配置割裂与设计争议
配置分布严重失衡
入门版实用性不足:12.98 万元的 550 JOY 版缺失 360 度全景影像、副驾电动调节等基础功能,内饰采用硬塑料材质,被用户诟病 “有些廉价感”。相比之下,同价位零跑 C10 标配 605km 续航、800V 快充和 L2 + 智驾系统,配置差距显著。
高配版性价比存疑:15.98 万元的 550 PRO 智行版虽搭载激光雷达和 Momenta 5.0 智驾系统,但 CLTC 续航仅 550km,且充电功率仅 90kW(0.45 小时充至 80%),而零跑 C10 同价位车型续航达 605km,支持 180kW 快充(18 分钟补能 200km)。
空间实用性妥协:溜背造型导致后排头部空间仅一拳,身高 1.8 米以上乘客需缩颈乘坐;全景天幕无法开启,且 Low-E 镀膜玻璃在夏季隔热效果有限,对乘客的车内体感温度有影响。
动力调校过于保守:200kW 电机,峰值扭矩330牛米,且采用电机前置布局,与后驱的竞品形成较大差异。
市场竞争白热化:国产车型崛起
技术代差显著
三电技术依赖外购:全系采用比亚迪弗迪动力的磷酸铁锂电池,虽质量可靠,但缺乏自研技术标签。消费者普遍认为 “既然用比亚迪电池,为何不直接买更便宜的比亚迪”。
智能化体验落后:高配版虽搭载 33 颗传感器和 544TOPS 算力的智驾系统,但仅支持基础 L2 级功能(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与小鹏 G6 的高速 NGP、华为 ADS 的城区领航相比差距明显。低配版车机系统仍使用老旧芯片,,第三方 APP 兼容性一般(仅支持腾讯视频、爱奇艺等基础应用)。
价格锚点错位
同价位国产车型降维打击:13-20 万元区间,零跑 C10 提供 800V 高压平台、碳化硅电机(220kW/360N?m)、605km 续航及高通 8295 芯片车机;比亚迪宋 PLUS EV 标配热泵空调、VTOL 移动电站和 DiPilot 3.0 系统,续航达 605km,价格低至 16 万元。
品牌溢价难以支撑:丰田在燃油车时代的 “耐用性” 标签在新能源领域失效,且 bZ5 缺乏独特技术卖点。消费者调研显示,超 60% 用户认为 “丰田电车与国产车型相比,技术并无优势”。
品牌转型困境:传统标签拖累新能源认知
新能源技术话语权缺失
研发投入不足:丰田在混动领域的技术积累未能有效转化为纯电优势。例如,其 e-TNGA 平台仍采用燃油车模块化思路,电池包布局导致车内空间利用率低于纯电平台车型(如零跑 C10 轴距 2825mm,车内空间却优于 bZ5 的 2880mm 轴距)。
营销声量微弱
曝光度严重不足:与竞品相比,bZ5 鲜少出现在主流车展、综艺赞助或明星代言中。 bZ5 仅依赖传统 4S 店静态展示,市场热度持续低迷。
渠道与服务短板:传统模式拖累体验
购车流程效率低下
议价体系复杂:传统 4S 店模式下,从选车到提车平均耗时 7-10 天,且存在强制装潢、金融服务费等隐性成本。而新势力品牌通过官网 / APP 实现 “线上下单 + 线下交付”,提车周期缩短至 3 天内。
写在最后:破局需系统性革新
丰田 bZ5 若想扭转颓势,需从以下方向突破:
产品重构:推出长续航版(CLTC 700km+)、升级 800V 快充平台,并简化配置层级,确保入门版标配 360 影像、L2 级辅助驾驶等实用功能。
设计迭代:优化后排空间和储物便利性,同时强化本土化审美(如增加 “中国红” 配色、龙鳞纹格栅等元素)。
品牌重塑:通过 “技术开放日”“用户实测” 等活动,强化 “安全可靠” 标签,同时淡化 “合资” 概念,突出 “全球品质 + 本土适配” 的差异化定位。
若不能在 2025 年底前实现上述变革,丰田 bZ5 恐将持续陷入 “叫好不叫座” 的困境。
来源:天朗试驾报告